第2版:特刊

吕梁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访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燕

图为张燕。 薛志雄 摄

□ 本报记者 白凯冰

在11月2日我市与人民日报“行走黄河看吕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的座谈会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燕表示,作为一名吕梁人,以采访调研的角度重游家乡,深入感受吕梁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深刻感受到了吕梁的变化和进步。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地区,吕梁过去的生态环境并不理想,光秃秃的黄土山,一刮风就漫天黄土。张燕说,这次到吕梁,虽然已是深秋的尾巴,仍然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灌木、草甸,山川披上了颜色,焕发了新颜。尤其在岚县、方山,听到同行的记者感叹“吕梁山真好看”,“吕梁的水真美”,张燕既感慨又骄傲,吕梁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的不懈努力,在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张燕说:“过去十年,我不止一次采写过有关吕梁的报道。每次在新闻中写到吕梁,后面总要跟上一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2020年,吕梁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我也在这一年报道过吕梁山护工走出大山的故事,采访过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马金莲,深知在这里改变贫困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三年过去了,吕梁不仅守住了脱贫攻坚的底线,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而且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打开了新局面。

张燕说:“在去往兴县的路上,看到沿途有许多加氢站,询问后才知道氢能产业链已经在吕梁全面开花。在采访元泰高导材料有限公司时,很难相信坐落在山坳里的一个工厂,居然生产出独供华为手机转轴制造所需要的高强度原材料。这都是吕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布局新兴产业集群的真实写照。”

“通过这几天的调研采访,看到了吕梁的昨天和今天。这里曾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如今却焕发出勃勃生机。这背后,是无数前辈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拼搏,更是新时代吕梁人践行吕梁精神的具体实践和诠释。”张燕说:“作为党报记者,今后会持续关注吕梁,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吕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诚心祝愿家乡吕梁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