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灯不拔不亮”

□ 冯海砚

“灯不拔不亮”,这句话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以理解,主要是难以想象那样的场景。总觉着灯亮不亮是灯的问题,电流电压的问题,怎么能拔出来,而且怎么去拔。

近一点的时间应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样子,我们的父辈或者祖辈还在用油灯。油灯在燃烧一段时间后,灯芯会被蜡油或者煤油淹盖,这个时候灯光就会变暗。这就需要用针或者细木棒将灯芯挑一挑、拔一拔,这样灯光就会再次亮起来。后来用上了蜡烛,这个做法同样适用。

“灯不拔不亮”,后面的一句话是“理不辩不明”。这是一个成语,也是一句完整的民间俗语。整个话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生活道理,大多数人觉得重要的表述应该在后面的这句,其实不然。

“拔”可以理解为“调整”“激励”的意思。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隐喻通过调整或激励,让事情发生变化;“灯”可以代表“思想”“潜力”,“思想”和“潜力”就像一盏未点燃的灯,需要某种触发才能发光,才更亮。当灯被“拔”亮时,也就代表思想、智慧或潜力的苏醒。

这就告诉我们,当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矛盾和问题时,或者陷入困境或迷茫时,可以学着去“拔灯”,指出问题所在、看清问题、走出困境。再而通过自我调整,激发潜能和个性,使“灯”发光,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