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海砚
一个真正热爱戏曲的人,骨子里是热爱它最为传统,有内涵的一面,热爱戏中的古韵古味,热爱一声锣鼓后的嘶哑,也热爱整个舞台在布景这一虚拟背景衬托下那浑然大气的文化底蕴。
布景的设计者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舞美设计,这是现代的叫法,总之一场戏好不好除了文武场的干劲和演员的活灵活现,以及灯光声音的配套,更少不了整个布景背景的巧妙设计。
然而现在的舞台布景却被电子屏代替。随着电子设备的兴起和广泛营运,一些剧团都花大价钱安装电子屏。电子屏确实有很大帮助,能够利用灯光效果迅速燃爆全场,让整个戏曲舞台背景“高大上”,更有震慑感。而且整个画面还可以做到动态化,视频化,不再单一,更多的是省去了各方面的成本和开支。但是对于戏曲舞台演出,却并没有什么独到的好处,通过这种时代化、科技化的效果不是戏曲的本真,表达不出戏曲应有的内涵。
戏剧舞台艺术,是一种用演员具体的表演技巧和简单易懂的台词以及抽象的道具来直观地给观众表达出剧情和舞台气氛的艺术。比如一桌两椅,既可以表达皇宫金殿,也可以表达富家客厅,还可以表达农家寒舍,又可以表达花亭庙堂、辕门大帐。悬挂的几道幕可以灵活多变地表示场景,后面的布景可以用一幅老虎图表示白虎节堂,意思是握有兵权,当然也可以不用任何布景,让观众任意想象,演员只需在台词和表演中表达清楚剧情即可,不需要布景。现在电子屏代替了传统布景,外行人觉得有意思,但是内行人一看就觉得不舒服。
戏曲传承难,难在细节!就比方说电子屏的事情,电子屏有它的优势,但是它却代替了一些传统美工手艺人的活计,这样下来,传统的幕布手艺就回失传,戏曲表现的传统文化就会被隐没,这样的传承还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