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步起势,双臂过耳,文水鈲子的精华就是要跳起来打。呱呱呱呱呱……”1952年出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水鈲子代表性传承人武济文头发花白,但教学时精气神十足,说话声音苍劲有力,示范动作规范大气,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个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
文水鈲子是一种民间打击乐,是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瑰宝、艺术珍品,号称“三晋锣鼓”一绝,2006年6月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大型展演活动中,累获数十枚金奖、优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声响奖。早在1996年就已誉满海外,2023年9月参加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我从晋中来”展演时,文水鈲子被赞誉是吕梁的一张名片,也是山西的艺术品牌。它融祭祀、农耕、黄河文化为一体,队伍从几十人到两百余人,可大可小,既能舞台又能广场,方阵、圆阵、群花阵等队形变化多样。
武济文在1970年至1979年间,得到了其父亲的言传身教,并将鈲子中的一绝“抛铙”技艺得到真传。1981年另外一名鈲子老艺人又将鈲子中雷公鼓的“敲击”技巧传授给他。正是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让武济文深深感受到坚持不懈、矢志不移地把几代人热爱的鈲子传承和保护下去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2023年开始,他一有空就会挨门逐户动员未外出打工者来培训、排练文水鈲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希望文水鈲子有人学、有人排、有人演。他还邀请专家教授来村培训、排练鈲子,在曲谱、舞蹈语言、道具服装上加以创新,使鈲子艺术得以提升。更与十几名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共同研讨创作,写出了使文水鈲子知名度、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底蕴大大提升的精品论文。“我现在培养了三个徒弟为省级传承人,一个徒弟为市级传承人,培训了鈲子演员120余人。”武济文欣慰又自豪地说。
“谈起鈲子我从不觉得累,不管哪儿邀请我,哪儿有活动,我从不拒绝。应邀前去讲学,研讨传播传承国家非遗,这是一件神圣又快乐的事情。”武济文多年来,从本村和周边学校出发,再到晋中学院、山西传媒学院等院校进行讲课传授,不遗余力将文水鈲子融入旅游市场,用演艺拉动旅游事业,助力经济发展。“我相信文水鈲子一定会永远向前,而我会坚持不懈、不遗余力,为这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发展贡献我的一生。”武济文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