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刘 毅 让临县唢呐声声作响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刘毅带着学徒们登上大舞台。

唢呐,是中华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唢呐,不同的唢呐也有着不同的吹法。

在临县三交镇,就有这样一位大唢呐艺人,虽然年纪轻轻却拥有精湛的唢呐技艺,并获得了多项荣誉,他就是临县大唢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毅。

说到刘毅与大唢呐的渊源,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刘晓弘——“临县大唢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练习吹奏是父亲每天清晨开始的必修课,寒冬腊月、烈日蚊蝇,从不间断,受他的影响,我也慢慢地对唢呐有了兴趣。”刘毅说。

2006年,在申报首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刘毅就跟随父亲系统整理了“临县大唢呐”的传承谱系。刘毅发现,有一段时间,“临县大唢呐”受到外来唢呐的影响,险些“断流”。为了更好地将大唢呐吹奏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刘毅父子成立了临县大唢呐培训活动中心,免费给有艺术天赋又愿意学习大唢呐的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先后培训学员约240余人,其中包括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义务展示展演150多场次。他还致力于搜集已故老艺人的遗留乐器和大唢呐艺人的老旧照片,并组织60岁以上的老艺人录制古曲40余首,为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许多贡献。

刘毅深知,要真正将临县大唢呐发扬光大,必须紧跟时代,紧跟潮流,这样祖辈流传下来的大唢呐才能真正厚植于这方山水。他依靠自己在大学学到的乐理知识,将《五连套》《娶亲》《化道子》等传统曲目加入现代元素,让这些曲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他创编的移植曲目《迎春》《喜酒歌》《兰花花》等,将黄河精神和黄土风韵融汇于唢呐吹奏乐中,更好呈现出了大唢呐独有的音乐魅力。经他改编的曲目也在山西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崭露头角,获得“最佳节目奖”,刘毅也被授予“乡土文化能人”“最佳技能选手”称号,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这些年来,刘毅不断提高自身演奏技艺与理论水平,并和父亲制定了详尽的传徒授艺计划。他说,如何让进临县大唢呐走出地域局限,走近年轻群体,是他近几年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他探索的方向。“我要努力让大唢呐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使它不仅保留有历史文化的厚重,而且兼具新时代的活泼、灵动,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