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融入生活 也是一种保护

□ 冯海砚

我们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该怎么去传承,怎么样去保护和发展,大家都在担心传承保护会“断档”“断代”,传承发展后继无人。其实我们不妨更多地去考虑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的问题,让身边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走进生活、融入生活。

交城县堆绫第六代传承人、吕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姣丽研发设计“姣绫配饰”系列,推出姣绫帽饰、包饰等产品,这就是一种融入,就是让堆绫这样的“活化石”实现工艺品日用化、日用品工艺化,拉近非遗技艺与群众生活的距离。临县大唢呐传承人刘毅免费为有艺术天赋又愿意学习大唢呐的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文水鈲子融祭祀、农耕、黄河文化为一体,队伍从几十人到两百余人;岚县面塑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带出一批指尖上的巧娘;中阳剪纸参加市级技能大赛等典型做法无疑都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生活,更好地利用发展。

保护传承是关键,利用是根本。非遗往往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让其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融入各个层次的日常生活,正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只有在加强非遗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利用好的关键在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现在各地的传承保护发展利用时间来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有的地方甚至推进建设非遗特色景区,让传统技艺重焕光彩,也有的借助互联网让非遗技艺和非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通过不同的表达滋养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融入生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因为有人在利用,有人在关注,非遗保护的关键因素是人,只有有人去关注或者使用利用,才能谈得上传承和更好地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白,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让非遗成为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