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崔春梅 让剪纸手艺代代相传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崔春梅手把手传授剪纸技艺。

在“剪纸之乡”中阳有这样一句俗语,“生小子要生好的,穿蓝衫戴顶子。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摸剪子。”可见剪纸在中阳人心里的份量。

崔春梅就是这样一位剪纸巧手。她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打记事起她就经常陪着奶奶剪窗花,久而久之,她心里的那把小剪刀也在心里渐渐起舞了。

“春梅呀,比铁梅都心灵手巧,将来一定能找个好婆家……”小春梅的剪纸在村里是出了名,只要一提起崔家那丫头,人们总是赞不绝口。那时,样板戏《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是姑娘们最崇拜的偶像,而小春梅也凭借着剪纸手艺成了同村姑娘们崇拜的偶像。

多少个日夜,崔春梅盘膝坐在炕头前,在红纸上飞剪走刀,剪花草剪鸳鸯,剪出了浓浓的年味儿,剪出了五谷丰登,剪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剪出了她辉煌的人生……

可是奶奶嘴里经常念叨的那句话“掏花弄样不算巧,纺花织布纳粮草”,总让她陷入沉思,剪得再好也总是女人喜欢的一些装饰品,总不能为国家捐税纳粮,这有什么价值呢?

2006年5月20日,中阳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阳民俗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也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像崔春梅这样一批剪纸艺人迎来了人生转折点。也就是那一年,她被调入县文化馆,从此正式投入到了剪纸创作中。

剪刀真有神,纸上妙生花。崔春梅凭着最朴素的情感和对万物的细腻观察,创作过许许多多的剪纸作品。剪得越多,她对剪纸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剪纸有它自己的语言”,崔春梅坦言,“剪纸里的每一个纹样,每一个图案都有独属于它的内涵”。

她创作的《青花瓷》《生命树》这两幅作品,功力尤显,可以窥探到她诸多细腻的巧思。锦鲤、一朵莲花、花蕊、老鼠、凤、龙等剪纸纹样在她的创作下表达出别样的内涵……作为中阳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担任过吕梁市第二届技能大赛35米长卷总设计师,参与过吕梁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大型剪纸创作与设计等重大的活动,作品也屡获国内国外大奖。

今年64岁的崔春梅有个心愿,就是想开一个剪纸工作室,将自己的剪纸技艺传承给更多剪纸爱好者们,让中阳的剪纸技艺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