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洋 通讯员 李玮
古树名木,承载着悠悠岁月的厚重沧桑,见证着历史的跌宕变迁,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遗产。自古树名木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开展以来,方山县人民检察院积极主动作为,以检察融合履职为有力手段,多措并举全力保护古树名木,成效显著。该院探索的“检察+古树名木保护”模式获得方山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构建的林木保护数字检察监督模型在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荣膺优秀奖。
融合履职寻线索
古树名木作为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在现实情境中,它们的保护状况却令人忧心。方山县人民检察院强化融合履职理念,主动探寻监督线索,以实际行动守护这些历史的见证者。
2023年8月,该院第一检察部在办理方山县某中学及刘某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时,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充分运用自行补充侦查权,精准认定案件事实。最终,对刘某及某中学作出绝对不起诉决定。但案件的办理并未就此止步,第一检察部在办案过程中敏锐察觉,该县相关职能部门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存在履职不力等问题。为此,办案干警秉持一体履职、融合履职的理念,依托内部横向一体化工作机制,将法律监督线索移送至公益诉讼检察部门。
经过后续的深入调查,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发现方山县辖区现有古树38株,但部分古树面临着无保护措施、无识别标牌、遭病虫侵害等困境。而相关单位存在职能划分不清、工作交接不畅、监管防护不力等问题,致使古树处于受损状态,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该院迅速启动后续保护工作。
数字检察赋新能
在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工作的推进进程中,方山县人民检察院面临诸多挑战:古树位置分散,查找工作阻碍重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项工作进度迟缓,公益保护效果也难如人意。面对这些难题,该院积极拓展监督思路,以数字检察思维为引领,探寻解决类案问题的有效路径。
该院坚持“找数据”和“用数据”双管齐下,在办理具体案件的同时,同步着力开发构建以古树保护为主的林木保护数字检察监督模型。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监督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该监督模型在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奖。数字检察的赋能,为古树名木保护注入强大的科技力量,释放监督的合力,有力推动了保护工作向纵深开展。
凝聚合力见成效
保护古树名木,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方山县人民检察院深知此理,积极凝聚各方管护力量,构建共管共护的全新格局。
该院邀请林业及各乡镇负责人召开古树保护诉前磋商座谈会,督促各单位依法履职尽责,采取有效举措强化日常管理和科学管护工作,规范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同时,该院与方山县公安局、县林业局、乡镇政府召开座谈会,依据属地管理原则,结合古树权属,共同研讨和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并制定了《关于建立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试行)》,形成多方联动的协作机制。
为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古树保护的热情,方山县人民检察院创新开展古树公开认养活动,发出保护古树名木倡议书。这一举措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现有11家单位主动认养古树,募集资金21.5万元,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在方山县人民检察院的不懈耕耘下,一棵棵古老的树木得到了悉心呵护,重焕生机与活力。相信在其持续的监督推动下,会有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古树名木的保护中,携手守护绿色家园,让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在新时代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