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栓疾病当中,有一种是发生在深处的肌肉或骨组织的静脉血管里,所以称之为深静脉血栓。这种隐藏在肌肉深处的深静脉血栓不发作的话也不会有什么症状,但是一旦发作后果极为严重。那么,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血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是下肢静脉,以左下肢最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深静脉血栓的表现有哪些?
1、患肢明显的肿胀:由于深静脉血栓堵塞造成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内的血液淤积引起患肢明显肿胀。
2、皮温升高伴局部疼痛:静脉血液内代谢的废物在局部堆积,可造成局部皮温升高及疼痛。
3、浅表静脉迂曲扩张:由于深静脉堵塞下肢,血液通过浅静脉代偿回流,从而造成了浅静脉迂曲扩张。
深静脉血栓有何的危害?
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肺栓塞,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症状。肺栓塞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静脉血栓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因此,积极、及时的预防和治疗能有效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
为什么会反复发作?
1、早期不规范治疗,造成血栓蔓延,增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机率,后期减少血管再通的机率。
2、血栓脱落造成致命性肺动脉栓塞。
3、深静脉血栓再通的时间延长,长期的深静脉高压会严重破坏深静脉瓣膜功能,将出现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表现为下肢反复肿胀、瘀积性皮炎、皮肤色素沉着、脂质硬化、静脉性溃疡甚至血栓复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有哪些?
(一)基本预防
1、早期活动:鼓励卧床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腿部锻炼,指导患者踝泵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建议尽早下床活动。
踝泵运动:患者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将脚尖缓缓内勾,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维持5秒;然后脚尖绷直下压,至最大限度,维持5秒。每次5—10min,至少3次/天。
2、避免脱水?在患者病情允许下,给予适当补液,保证患者足够的水分,避免血液浓缩。建议患者饮水1500—2500ml/天。
3、避免下肢静脉穿刺,特别是反复穿刺,尤其左侧。
4、戒烟、限酒、饮食宜清淡,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由于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5、术后抬高患肢20°—30°。
6、避免在膝下垫硬枕和过度屈髋。
7、不要用过紧的腰带或穿着紧身衣物。
8、如果您感觉下肢皮肤颜色改变、肿胀、疼痛、胸闷、呼吸困难、气促等,请及时就医。
(二)物理预防
1、抗血栓袜:应根据医生判断和患者偏好选择合适的长度,并按说明书测量腿围,在使用前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演示方法,确保患者或家属已掌握正确穿脱步骤和清洗方法。抗血栓袜穿上后要平整,避免袜身下卷。若感觉下肢胀痛等不适,应及时就诊。
2、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利用间歇式机械充气的外力压迫下肢静脉,促进血液回流,从而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足底静脉泵:通过脉冲气体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冲击足底的方式,使肢体的静脉血获得类似行走状态下的脉冲性加速,从而大幅度提高血流速度。
(三)治疗
1、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华法林、肝素、尿激酶等药物治疗,可以预防血栓进一步形成,促进血栓溶解,使血栓逐渐消失。
2、机械取栓。机械取栓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机械装置将血栓取出,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出大量血栓,快速恢复下肢静脉血流。
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包括经皮穿刺插管溶栓、球囊扩张术等。通过介入手段将导管插入血栓部位进行溶栓或扩张血管,可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
4、手术治疗。病情严重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通常采用深静脉血栓取出术,通过切开下肢静脉将血栓从血管中取出。
总之,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现不适,及时就医治疗。
(作者单位:吕梁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