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读书是一种修行

□ 雷国裕

雷国裕,现任汾阳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多年公余兼顾,相得益彰,为公则履职尽责,无愧良心,曾获优秀党员、“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闲则与书为友,陶冶情操,偶有小作,为弘扬文化事业不遗余力。

经历世事沧桑,感觉读书就是一种修行,修心修身修智,总的目的就是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味。不必居高临下,把读书视为少数人的专利,甚至孤傲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不必鄙夷读书,妄言“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很自我,也很高贵。人生如茶,甘苦自知。读书亦然。

受于家教严格,自小别无贪念,唯喜好读书,每得一书必手不释卷,津津有味。大略算来,读书先后经历了借书、听书、买书三个阶段。早年家境困窘,想读书又无书可读,便张口借书。周围小伙伴但凡有值得读的书,便软磨硬泡非要借来不可。当然当时所谓的书多以小人书、连环画为主,即使读上好几遍也舍不得还人家。后来打听到村图书室有藏书,便去借四大名著来读,利用暑假割草喂羊之余,把《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读了个遍。说是读,其实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都挺多,但又何妨呢?起码故事大概、个别情节,已深深烙印在少年的心底,多少年后仍然历历在目。再后来,又把听评书当作一条捷径,乐而不疲。袁阔成的《封神演义》《薛刚反唐》,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单田方的《隋唐演义》《白眉大侠》等等,伴我度过无数美妙的时光。每到中午十二点,心里便“突突”乱跳,盼着老师别拖堂,回家先是抱起收音机生怕别人抢走,连饭也顾不上吃。有时老师拖了堂又不舍“且听下回分解”,便站在街头的大喇叭水泥杆下,一动不动,自顾沉浸于评书大家或高亢或雄浑或圆润的语言艺术氛围中,耳畔也仿佛金戈铁马旌旗猎猎……工作后有条件买自己喜欢的书了,为此在家里还专设了书房,四周全是书柜,除书友赠书外,基本都是自己从书店挑选的。有时书店没有的就网购。近年来尤喜散文,便侧重购置鲁迅、沈从文、汪曾祺、余秋雨等名家名作,及冰心散文奖、百花文学奖等获奖作品,时时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读书一旦形成习惯,便如空气之于呼吸,美酒之于肠胃,怡景之于心目。无论工作多繁忙,应酬多庞杂,一日不读书就好像一日白白流过,心生慌张乃至内疚。时至今日,我一直保持着三个读书习惯:闲书常翻,枕边书常看,好书常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没有广泛的知识,累积的经验,灵活的头脑,还真不好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多年的基层锻炼,养成了对各方面知识的渴求和掌握,对书的阅读也就格外庞杂,时事政治、天文地理、农事商贸、党建理论、民情民俗等等无不有所涉猎,哪怕略知皮毛,也对实际工作大有裨益。根本无法区别专业与非专业,有用与无用,反而是看似无用的东西学得越多,所谓的闲书读得越多,越会融会贯通,游刃有余。至于枕边书,则是指一些生活类情感类的书刊,诸如《青年文摘》《读者文摘》《特别关注》等。劳累一天,浏览些短小精悍、情感交融的文章,既有助了怡情养志,又有助于消忧解愁,耽迷于优美意境,很快消融焦虑而进入甜蜜梦幻之中!而对读到的好文章,我始终保持一种欣赏和热爱的态度,能摘抄的摘抄,能剪贴的剪贴,能打印的打印,最后装订成册,反复揣摩学习,每年都能装订好几本,权当思想的收获和精神的财富。以至于我单位办公桌和家里书桌上的“装备”,除了纸笔必定少不了剪刀、固体胶、订书机等。那一年中考临近,同学们都昼夜鏖战,争取报考好的学校,我却意外借得一本好书,因主人催要,才不管学业如何,秉烛抄写书中的好章好句直至深夜。现在想来,真有点不知轻重,但并不后悔。

梁实秋说:“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细细想来,我读书较早,且始终如一,自我总结有几点粗浅的读书方法,即囫囵吞枣法,死记硬背法,现用现学法,拿来活用法。对一些信息类东西,大概略知一二即可。每天单位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浏览一遍当天的报纸杂志,大部分只读标题,知道最近国内外、省内外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行了,匆匆一瞥,目过有痕足矣。然而对一些必学知识,则万分用心,非死记硬背不可。本人愚钝,没有过目不忘的灵慧,只能取此笨办法。《唐诗三百首》等经典书籍,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了忘,忘了再读,不厌其烦。一本《成语词典》,一天背十条,以此类推,直至全部背完。当读中专的同学忙于恋爱玩乐的时候,我却秉烛夜读,畅游词海世界乐而忘返。中专三年的收获之一,便是积累了相当多的意蕴深远的词藻语汇。后来工作变动,辗转多个岗位,便抱定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理念,不当外行人不说外行话。到了市政部门,就学道排修路的知识;到了科技部门,就学专利发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东西;到了组织部门,就学干部培训、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业务;到了市场执法部门,就学食药安全、产品质量、特种设备方面的知识。虽说现用现学未免有些肤浅,但只要能吃苦肯钻研,同样可以成为“行家里手”。从事过公文写作,业余也搞些文学创作。为了使文章、材料增色增彩,便提前阅读相关资料、文献,引经据典,为我所用。有时引用经典论述,有时引用名人名言,有时引用古典诗词,只要引用恰当,自然天成,往往会起到锦上添花的妙用。

读书的目的自然见仁见智,各不相同。有追逐功名者,有装点门面者,有延续家风者,有奋发图强者。我则始终抱有率性而为,顺其自然,与书为友的态度,求新知,求乐趣,求真味。汉刘向曰:“书犹药也,可以医愚。”以前不以为然,读书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和缺陷。而且越是持之以恒地读书,就越会发现自己与时俱进的脚步和变化。与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另一个我,有着天壤之别。求知会使容颜保持年轻,读书会使灵魂永葆青春,而不会被岁月剥蚀。我唯一自信的一点是,因为比别人读书多一些,所犯错误也就少一些。清王永彬云:“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读书之乐,就在于读书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读汪曾祺的美食文章,你会发现烟火人间的无穷美好;读王维的诗画,你会热爱身边任何一条山川溪流;读李白的壮怀激烈,你会消弥一切的苦闷忧伤……读书越多,就是与无数先贤促膝长谈,让你境界高远,让你思维超脱,让你胸襟广阔,哪有私情羁绊?哪有小我禁锢?宋苏轼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样子是最美的样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是最有气度的人。芸芸众生,人生海海。“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认为,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不是看谁拥有的物质财富多,而是看谁读的书多,谁对书领悟的多,谁最善于学有所用的多。如果一定要以貌取人的话,当一条“书虫”最为人称道。通过汲取书中精华而使自己膘肥体壮,见多识广,是很值得世人羡慕和钦佩的。

如此说来,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需要大家安静下来,以苦为乐,潜心修行,方可成正道、结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