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小人物 大历史

□ 张宇薇

打开这些被时代折叠的历史故事,穿梭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间,触及历史的微声,与素昧平生的他们产生跨越时空的同频共振,以古鉴今,观照现实人生。

我是喜欢读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的。

在这个数字化阅读时代,读电子书已成为很多人现在首选的最简便快速的读书方式。在我的电子书架上,也“躺”着各式各样上百本书,其中大约百分之七十左右都是与历史相关的,比如《明朝那些事儿》《显微镜下的大明》《趣说汉朝407年》《太白金星有点烦》《半小时漫画历史系列》《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书,有的考据严谨,为我们提供了富有洞见的学术著作;有的文风幽默,把枯燥乏味的历史写成趣味横生的故事;有的文笔沉重,用无声的文字为我们讲述震耳欲聋的历史。在手指的不断滑动间,一部部电子书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翻阅完了。

但说起来,还是纸质书更有“味道”。有时候,为了追求点儿“高雅的情趣”,我会在闲暇时逛逛图书馆、书店或书摊,偏爱看的书籍也是历史类的,有时会买三两本带回家,趁着新鲜,一回家便迫不及待“啃食”起来。就着灯光,翻阅着纸张,闻着墨香,听着翻书时书页的响声,就仿佛真正触摸到了历史。

我喜欢读历史书,除了对历史有着天然的兴趣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总能从这些书里窥见到某个“小人物”的成长蜕变,仿佛现实中的我与书里的他在某个时刻产生了共鸣,在那个当下,我们同频共振,他,即是我,我,亦是他。

我读过马伯庸先生的不少书。

他用现代的手法讲述历史,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扎实的历史基础,重构与编织着历史时空里的故事。他擅长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小人物的蛛丝马迹,挖掘与捕捉历史细节,追逐小人物身上的光辉,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历史背后所隐藏的情绪。他认为,正是无数小人物的心声汇聚在一起,才形成了真正的历史。

他的作品能做到既有类型文学的可读性,又不乏纯文学的艺术性,读者既能读出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又能看到脑洞大开的情节。在真实与虚构之间,马伯庸有自己的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某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打开了一本被标为“神作”的书——《长安的荔枝》,结果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九万多字的杰作,真真儿令人酣畅淋漓。

马伯庸从家喻户晓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取材,写主人公李善德是如何在三天内把新鲜荔枝从岭南运送到长安的故事。运送荔枝本就耗费国力民力,加之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史之乱爆发的那年,也是唐代由盛转衰的那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善德接下了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开始了向死而生的挣扎,个人与时代的冲突也就此形成。

对于这个古代普通的“上班族”,一方面我同情他,被上司和同事联手设局,甩给他这个烫手山芋;一方面我佩服他,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在看尽官场现实、人心冷暖、世态炎凉后,他却仍然保持初心,坚守良知。

马伯庸近年的小说,多从小人物视角窥视时代兴衰,李善德是其中一个典型。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这样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为了自己的目标,贡献智慧甚至骨血,书写着自己的历史。马伯庸借用小人物的视角告诉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是不同程度的李善德,每个人都有不得不去完成的使命和任务,即使在摸爬滚打中无数次挣扎,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努力,无数次崩溃,但仍应保持一颗温良向善的心,坚守自己的良知。

历史小说无法让历史洪流转变方向,但可以代替古人发出呐喊。

这类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书如今在市面上有很多。《长安的荔枝》中的李善德,《大医》中的方三响、孙希和姚英子,《漫长的余生》中的王钟儿,《王氏之死》中的王氏等等,作者们都以一个普通个体为切入点,关注历史宏大叙事背后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小”事件,关心个体价值与个人追求,让广大读者从小人物的情绪里读懂背后的人性与真实的历史,与每个小人物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

我们读历史,除了读叱咤风云、万人敬仰的英雄,除了读指点江山、纵横捭阖的谋臣,也要眼光向下,打开这些被时代折叠的历史故事,穿梭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间,触及历史的微声,与素昧平生的他们产生跨越时空的同频共振,以古鉴今,观照现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