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特刊

致敬耕耘 礼赞收获

◎ 见证人:本报记者 刘子璇

见证人:本报记者 刘子璇

初秋的吕梁,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缓缓照耀着每一寸土地,田野、乡间呈现出别样的美丽——道路干净整洁,农田整齐有序,片片棚室里生机盎然……处处展现着产业兴旺、乡村美丽、农民幸福的美丽画卷。

今年年初,吕梁日报社启动了“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我负责的是“三农”工作的相关报道。采访的第一站,来到了拥有“历史文化名村”“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诸多头衔的临县碛口镇寨子山村。

“农民忙起来,产业旺起来”,这是近几年寨子山村最真实的写照,也是这个黄河岸边的小山村,把自然资源变成发展优势的蜕变。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河吃河”,紧靠黄河的寨子山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菜农们在这片平地上建起了日光大棚,种上了瓜果蔬菜。这两年,村里的农家乐、烧烤摊、蔬菜大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子里还修建了100亩的采摘园区,开发了休闲农业旅游景点。

60多岁的村民郭来应也是其中的蔬菜种植户之一。进村没多久,我们就在村头的大棚边见到了郭来应。郭来应的祖上是临县克虎镇人,100多年前,他的祖先带着家人沿着黄河一路南下定居寨子山村,成为村里唯一不姓陈的人家。

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对于寨子山村,郭来应有着说不完的话。

“相比以前,现在的村子面貌真的叫大变样了,这几年新建了幼儿园和小学,活动中心、图书馆是村民们经常去的地方……村民们吃着绿色菜,进门有水电,出门有公交,现在还搞起了旅游能赚钱,这样的生活谁不爱?”老郭兴奋地说着这些年村子的变化。

正是越来越好的乡村生活,让老郭几次三番辞谢了孩子们让他去广州安度晚年的美意。“每年我们老两口种蔬菜就有三万到四万元的收入,足够我们生活了,在哪里也不如自己的家乡好。我相信再过十来二十年,我们的生活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变化!”说完,郭来应和其他村民们继续钻进大棚忙活起来。

看着他们的身影,感受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我在想,也许这就是勤劳的吕梁儿女对践行“吕梁精神”的最好诠释吧!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也将继续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用手中的笔记录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担当与奉献。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同致敬耕耘,礼赞收获,祝福祖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