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人:本报记者 王洋
今年七月,记者在交城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采访时,与87岁的老奶奶王少兰相识。国庆节前夕,记者又通过电话联系到了王少兰奶奶,简要了解了她近期的生活状态。
记得上一次见到王奶奶时,她正在吃晚饭。饭菜很简单,一个菜盘里有白菜、豆腐和青椒炒肉,王奶奶手里还拿着咬了半块的黄米糕,菜盘旁边放着半碗稀饭。“王奶奶,吃着合胃口吗?”记者问道。“饭菜挺可口,每天不重样。做菜的师傅非常贴心,知道在这里的老人们牙口不好,每次做菜都会做得软烂一些。” 王少兰奶奶回答道。
王少兰奶奶独自住一个房间。她的儿女们都在太原工作,每个星期都会来看望她。当初要来这个养老院的时候,儿女们坚决不同意,但王奶奶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她一个月有四千多的退休养老金,在这里住一个月花两千多就够了。王奶奶对记者说:“在这里,有人照顾,有人陪伴,工作人员都很贴心,对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而且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服务中心还定期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比如书法班、绘画班、合唱团等,让我们这些老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丰富精神生活。”
王少兰奶奶为了拉扯大五个孩子,以前吃了不少苦头。她深知为人父母的辛酸,所以自从老伴去世后,便决定不给孩子们增添负担。在这里生活,大家有共同的话题,心灵相互交融,是彼此最温暖的依靠。
“以前哪有这样的好生活啊!现在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让我们这些老一辈人享受到了更多快乐和温暖。我们不奢求有多好,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度过晚年就好。”王少兰奶奶的话语让记者感动又欣慰。
是啊!正是因为有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前赴后继,才换来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才有现在美好的生活。
“我衷心地期盼我们的祖国日益昌盛,也期望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于建设美丽幸福中国的伟大事业之中。”王少兰奶奶寄予殷切希望。
一篇篇生动且鼓舞人心的稿件,通过手中的笔和文字,记录、见证着这座美丽城市的变化。作为一名青年记者,我将持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提升业务能力,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用笔尖绘就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