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秋色迷人,宽敞的非机动车道上,骑行大军们伴着美景快乐飞驰;4S店里,汽车消费旺季“金九银十”热潮滚滚,顾客络绎不绝;车站机场,背包客们满心欢喜地踏上心仪的旅程;特色小吃店前,市民们排起长龙,只为那一口美味……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我市消费市场活力四射的写照。
近日,记者走访国家统计局吕梁调查队,了解了近二十多年来我市民众在消费领域发生的变化。
数据显示,生存型消费的支出占比明显下降,1998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食品烟酒和衣着消费支出715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60.7%。但到了2022年,我市这类支出增长到4678元,占比却下降至35.6%。而用来反映发展享受型消费的支出绝对值与占比均在上升,1998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254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21.6%,到了2022年,这类消费支出已经飙升至4700元,占比也上升至35.8%。
从消费结构来看,居民的消费已经从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转向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消费,消费需求日益多元,消费升级态势也越来越明显。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由温饱型、小康型、全面小康型走向富裕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目标。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人民生活的大飞跃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实现了由‘量’到‘质’的嬗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全面提高。”国家统计局吕梁调查队副队长武小宝说。
伴随着城乡居民日益鼓起来的“钱袋子”,富起来的“好日子”,我市城乡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从低级实用发展为高级享受,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到后来的电脑、汽车、手机,再到如今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攀升。
“生活的富裕,必然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变化。这几年,大家越来越多地投资于教育、健康、医疗、体育、旅游等,大家追求的是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品质消费、安全消费和科学消费。这不仅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大大改善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国家统计局吕梁调查队居民收支调查科科长冯瑞梅说。
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节点回望,中华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令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