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特刊

智能生活 畅享幸福

◎ 见证人:本报记者 李亚芝

时值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记者走上街头对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行了随机采访。

“现在的生活根本离不开科技,吃、住、行、玩都离不开科技的加持。”今年25岁的李佳是个科技迷,说起现在生活的变化,忍不住细数起来。“我现在家里有智能手环、智能马桶、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音响、智能锁……从早上一睁眼,点亮智能手环,查看一下昨晚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再监测一下心率血氧饱和度,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然后再开启一天的生活。扫地拖地交给扫地机器人,不仅解放了双手,我还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真心地祝福祖国越来越强盛!”李佳说。

说起现在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李佳一起的刘霞也忍不住说:“我比较宅,平常不喜欢出门,现在真是太方便了,有了快递和外卖,不管是买菜、买药还是奶茶,足不出户,都能送到家门口。今天出门的时候,我还预约了滴滴车,下午3点就准时到我家门口了,很便利,让我这个“社恐”人士多了一份安全感。祝福祖国,祖国万岁!”

在市区世纪广场公交站,一位在等公交的王大爷主动和记者说:“不用着急,102公交还有3分钟就到了。”记者接过话头,问起从何得知。大爷说:“现在的手机真智能呀,我天天坐公交,女儿给我下载了‘车来了’这个软件,随时能知道还有几分钟到达,车的信息尽在掌握,也不会错过公交了。以前真是不敢想,现在坐公交免费,我们老旧小区还安装了电梯,上下楼不用再爬楼梯了,医院挂号也免费,吃得好穿得暖,国家的政策好,我们的日子才过得越来越好,我年龄虽然大了,但也享福了,见了世面。”说起现在的好日子,大爷满脸的高兴。

在离石区滨河街道永宁社区的智慧健康屋,65岁的王阿姨感觉身体不适,北京的医生正在给她远程会诊。“社区可以说是我的另一个家了,年龄大了,孩子们在外,社区服务中心就在家门口,我身体不舒服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社区。现在社区有健康档案管理小屋,有各种智能的健康监测管理仪器,还能远程会诊,这么先进的技术,最开始我还不信任,一个小小的机器怎么能做到这么厉害。这得感谢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有保障,生活也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