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正确认识血小板减少

□ 韩秀荣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血小板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在日常治疗中作为重要指标。其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

一、血小板的生理作用。首先,血小板具有止血的功能。当不小心出现小伤口,血小板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小的血栓,阻止血液继续外流。其次,血小板还参与凝血过程。它会和其他凝血因子一起合作,把血液变成一种凝胶状物质,加固止血的效果。

二、血小板减少的危害。1.容易出血。血小板减少后,很容易出血。轻微的碰撞或者摩擦,都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瘀斑、瘀点。刷牙的时候,牙龈可能会出血。2.内脏出血风险增加。比如胃肠道出血,可能会出现腹痛、黑便等症状;脑出血更是如同一场灾难,会引起头痛、呕吐、昏迷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3.贫血和感染。长期的血小板减少还可能导致贫血,身体会变得虚弱无力,免疫力也会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三、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1.免疫因素。当免疫系统出现紊乱时,可能会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将血小板误认为 “敌人”,并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2.遗传因素。某些人可能由于遗传因素,天生就存在血小板生成或功能方面的缺陷。家族中有血小板减少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相对较高。3.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或破坏血小板。一些病毒感染可能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而某些感染可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使血小板被大量破坏。4.药物因素。许多药物可能对血小板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解热镇痛药等,可能干扰血小板的生成、功能或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四、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1.皮肤黏膜出血。这是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也可能频繁发生。2.内脏出血。当血小板减少较为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内脏出血。胃肠道出血时,患者可能会感到腹痛、恶心,出现黑便或呕血等症状。脑出血时,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3.其他症状。血小板减少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由于免疫力下降,患者还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五、如何预防出血。1.避免受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碰撞和摔倒。不要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瑜伽。下雨天气减少外出,做好防护措施,减少磕碰擦伤。地板应保持干燥防滑。2.饮食均衡。要避免吃一些坚硬、粗糙的食物,多吃一些柔软、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及时漱口,避免牙龈感染出血。3.生活指导。一些刺激性的物品也可能会导致出血,所以要尽量避免使用。比如,刷牙选用软毛牙刷;不要用力挖鼻孔或剥去鼻腔内血痂;皮肤黏膜应保持清洁,剪短指甲,切忌抓挠皮肤。4.合理用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其他解热镇痛药物,血小板抑制剂,抗凝剂等。5.定期体检。对于有出血倾向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血小板减少的问题。6.控制疾病。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疾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控制病情,以降低血小板减少的风险。

六、如何提高血小板。1.饮食调理。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有助于血小板的生成和恢复。2.药物治疗。如果血小板减少的情况比较严重,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一些药物来治疗。比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促血小板生成素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增加血小板的生成。但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3.治疗原发疾病。有些血小板减少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这时候,我们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只有把病根除掉,血小板才能恢复正常。

血小板减少虽然是一种比较麻烦的疾病,但只要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吕梁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