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晨来天欲雪的日子,我们如约来到柳林县曹家塔村。从县城出发,一路柏油马路,行车很是平缓。车一直开到村委大院门外,热情的曹支书早已在外等候我们。
下车,站在院畔,回首,一排由巨大石块垒砌起来的石墙映入眼帘,我不清楚它是院落围墙还是为了加固土壁而堆砌的护墙,旁侧有一拱形门洞,这让我想起了远古长城,同样是墙,同样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雨蚀,已磨圆了棱角,却依然屹立于此。
曹家塔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传统村落,房屋古院建筑与背后的山体密切结合,依山傍水,随山势增高层层排列。依据地形各院落分布于七层台地之上,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有序却富有变化,无不彰显着历代人的智慧。
我们随村支书来到村委右边的武举人院落,这里应是曹家塔村的“魂之所在”,也有着一个传奇美丽的故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曹举人生于清道光中期。父亲在碛口开办染坊,生意兴隆,经济富裕。他从小爱学武,苦练武功,把360斤的巨石放膝盖上拉弓练习。咸丰年间考为武举人,同治年间因陕西黄河畔的"花黑脑"兵造反,危害碛口、孟门到军渡沿黄河一带,曹举人受朝廷重用,守卫这里,他不顾安危,退败"花黑脑"兵,沿黄一带才得以安宁,受到当时朝廷的嘉奖,授予曹举人半副銮驾,轰动一时。
而后,曹举人承父业,在碛口传承开染坊,发了大财。在家乡曹家塔下街修建前后两处古院。后不幸黄河发了大水,淹冲碛口。曹举人为了基业,不舍离去,即使爬在房顶,也难遭洪水连房屋一起冲走的厄运,离世时年仅40岁。
而今留存的曹举人院落是经后期在原址上修复的,但从院子里面里的石口菜窖,和荒落的后院土窑还可以依稀感悟到当年的丝丝气息与辉煌。院中有一对重达300多斤的武举石,传说是武举人当年习武之器。听村支书介绍,以后这里将建一个完善的习武场所,并置几架类似于曹举人坐过的銮驾,可供游人体验。
出了曹举人院,坡底是秀才院,正在修缮中,我们没有进去。
后驱车来到东山水保生态治域园,时令已至隆冬,但整座山树木林立,虽没有夏日的绿意盎然,但能感觉出它的繁茂与苍翠,刚好,一群群大鸟不时从天空中飞来飞去,给灰蒙的天空增添了片片活泛灵动。村人介绍,这两年,这里生态好了,这些数不清的大鸟就成了这里最忠实的守护者。
随后我们又来到一处已有些垮塌的窑洞前,窑洞不大也不深,院子里的地平线已和院子里的石碾盘一般高,土窑半掩在土下,窑内略低一些,高低不平,口子上是用粗粝的大石头堆砌出来的,有简陋的木质门窗,还算精美,能看出岁月的痕迹,但因里外都是土堆,已丝毫不能开合。正面侧面各数间,听村支书介绍,这是远古时留存下的窑洞,我顿时感悟到了大自然的无情魔力,也许再过几百年,这样的土窑洞就会被大自然分毫侵蚀,不留一点痕迹。同时仿佛看到了历史的滚滚长轮,带着漫漫黄尘,带着远古时期人们生活的场景向我一步步走来……
一转弯,我们来到了村里的祖坟前,很是震惊在柳林县城范围内有这么庞大的祖坟。这里一定葬着村里非同一般的人,虽年代久远,已不明身份。层层爬山柏整齐地匍匐在似蒙古包的坟顶,似忠实的侍卫守护着主人。祖坟很大,和文水武则天墓差不多。前面很开阔,村里地势概况一览无余,我们虽然不懂风水,但能感觉到此处的绝佳占位。
不远处的一个山头还有一座祖坟,独占一个山头,前面就是开往村外的道路,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两座祖坟遥遥相望,庇佑着一代代子孙平安向上。
送我们回去的路上,一路相随的老者给了我们一份莫大的惊喜。生在有枣的地方,我以为我对各种枣子已经司空见惯。然而,这几颗风落落枣,一直索绕在了味觉间,带着微微黄土,甘甜饱满有嚼劲,好像吸纳足了这一年所有的日月精华,默默地守候在枝头,专等我们路过,更有纯朴的守村老者,一路默默陪我们走来,大概是觉着没什么好招待我们的,就走在前面,为我们亲手摇下这些枣子。那如大山里千沟万壑的褐色脸庞,弓着身子,穿着厚厚臃肿的衣服,用亦如枣树干一样干枯的手掌摇晃着树干,面露微笑,眼神温柔地盯着枝头的枣子扑簌簌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