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学文
在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之后,由吕梁市文化艺术中心/临县道情研究中心创作排演的民族舞剧《打金枝》终于与观众见面了。这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剧触发了人们的很多思考。其意义并不在于我们的舞台增加了一部新作,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探索舞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索了新路。
中国审美的诸多领域都面临着极为重大的挑战,那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同的时代孕育出不同的审美形态,在适应现代审美要求与传统审美规范之间,如何才能形成有机融合、别开生面的审美形态?这是今天戏曲创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首先是舞台呈现的问题。舞剧《打金枝》中舞台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特点,其主要的舞美设计是一面高悬的玉璧,以及被充分写意化了的“隔断”——导演将它说成是“叠纸”。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喻意来看,玉璧为重要礼器,非一般人可随便拥有,这使玉璧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对皇宫、高贵、典雅等的暗示。整体来看是一件,而用起来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变化——成为宫门、墙壁、长廊等等,表现出“用”的丰富性。但是其造型的细部又力求写实,从而实现了“意”与“实”的统一。
需要提到的还有人物的服装设计。舞剧《打金枝》对人物的服装进行了改造。剔除了复杂的服装装饰,使之尽可能地简化;重视颜色的使用,使之更好地体现人物的身份。如唐代宗的服装采用了暗黄色,但是删减了现实中皇帝服装的其它标志性装饰等等,为观众创造了“意识到”的皇帝,其写意性改造应该说更适应舞剧的表演需要,也比较好地完成了相关剧情的表达。
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传统戏曲中的“演”与舞剧的“舞”之间的转化。舞剧《打金枝》一是在“舞”中有机地吸纳了戏曲中的表演元素,使舞蹈更生活化,也因此而更贴近原作,唤醒了观众对舞剧呈现内容的认同。如其中有一段有关官员向郭子仪送礼祝寿被拒的表现,就很生动地借鉴了传统戏曲中丑角的表演程式。不仅使全剧的整体氛围得到调节,也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了叙述,亦是对郭子仪形象的刻画。二是强化细节,在加强表达的生动性的同时来体现叙述的功用。如郭暖在为父亲祝寿时等待升平公主的焦虑,以及因升平公主未到受到兄弟们的讥讽嘲弄等,都是对情节发展的铺垫。三是增加了大量的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舞段。在传统戏曲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主要依靠演唱来完成。而在舞剧中可以发挥“舞”的特长来表现。如郭暧内心的愤怒、羞愧,郭子仪内心的忐忑、权变,升平公主内心的骄慢、委屈、后悔等。总体来看,舞剧《打金枝》既发挥了舞的优势,又借鉴吸纳了戏曲中若干可用成分,使二者较好地融为一体,弥补了叙述不足的缺陷,强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较成功了地再现了原作的思想内涵。
与叙述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打金枝》的说理性。由于舞剧表达的特殊性决定,说理式的表演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对《打金枝》的改编是一个挑战。在舞剧《打金枝》中,主要做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将原作中相对复杂的内容简化,使矛盾主要集中在郭暖与升平公主的关系上。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也就同时使其他关系得到了调整。其矛盾也相应地化解。二是强化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如升平公主内心的各种变化——从与郭暧打闹争气,到向父皇告状求援,再到“得到”父皇“支持”后的得意,然后其情绪发生转变,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返过来又希望父皇取消成命。这种内心世界的变化在舞剧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三是依然保留了郭子仪对郭暧的处理过程。这其实也表现了为臣者在社会伦理关系中的态度,是使全剧能够保持完整性的重要方面。
令我们欣慰的是,民族舞剧《打金枝》迈开了积极的步伐,并取得了基本的成功。其意义不在于《打金枝》的新变与转化,而在于为中国艺术的创新探索出了新路。
吕梁市文化艺术中心/临县道情研究中心本来是一个县级艺术团体。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将自己的艺术才情局限在吕梁山的沟沟坎坎中。他们希望能够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向更多的人展示属于这块土地、这一生命状态的艺术。2019年,他们创作排演的舞剧《吕梁英雄传》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就是最生动的证明。但是,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们从不满足,从不懈怠,从来就有一种源于高山厚土的执着。经过数年的努 力,民族舞剧《打金枝》又在一片祝贺声中登上舞台,再一次证明了他们不懈的创造力与永不止步的艺术追求。生活着,是美好的;创造着,是精彩的。这美好与精彩就洋溢在他们对艺术、对生命的执着努力之中。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