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时光印记 温情永存

□ 李怡萍

2024年9月,第2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观看”展览现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彭艾女士的组照《妈妈!》吸引了众多观众。用照片留住那些珍贵的瞬间,回忆才有迹可循。彭女士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她以一位摄影家对亲情的感悟,来记录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让观众看到一位摄影师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和情怀注入镜头。

每一位母亲的日常生活大抵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彭女士用镜头记录了下来。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平凡而温暖的视角,一位女儿对母亲深沉的感恩之情跃然眼前。

影展的显著位置,是一幅母亲抹口红的局部照片,嘴角四周竖着的皱纹明显,画面简单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组关于香水、洗面奶、面霜、口红等照片,则让我们看到了照片背后,一位爱美的女人。是啊,每一位母亲都是美丽的。

两个漱口杯如一对美术作品中的静物,在光线下孤独地摆放在妆台上。彭女士介绍,自从她父亲走后,这个漱口杯就一直放在那里,没有移动。母亲舍不得丢弃,那是母亲对父亲的依恋和念想。

母亲的侧身背影和花白头发的母亲一个人躺在枕上的侧影,让我们看清了她父亲走后,母亲的孤独。一幅黑白照片中,是年老母亲的一只光脚,大拇指外翻,血管血丝明显。用这双脚,母亲走过了多少或平坦、或坎坷的人生之路。还有一幅照片,是母亲背部的一小块儿皮肤,粗糙松弛,几个小红痣点缀其间。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她的皮肤不再光滑柔润,不再富有弹性,她正在老去。

年轻时父母的合影、多年前的全家福、母亲青筋暴露的手、母亲的笔记以及母亲看过的《大众电影》、邓丽君的演出海报等等,都静静地展现。母亲的九张一寸个人照,有青春年少、人到中年、鬓发花白,这三个步骤便构成了人的一生。服装背景、头发形状的转换背后,是时光的流走和时代的巨变。

看到这些,不由得感叹,摄影师抓住了生命最有力量的瞬间,是对生命、亲情有所触动后的真情表达,是对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后用摄影艺术的细腻表达。

就在《妈妈!》的摄展前,我与其他几位观众一样,泪流满面。我们看到了自己母亲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的老去过程,我们看到了时光在母亲身上静静走过,直到衰老,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彭女士所展现的,是全天下所有母亲的一生。照片不多,足以让我们回味。在某一张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记忆,情感深处的某一个场景突然在眼前回放。

整组照片就像一篇叙事文章,语言直观、冷静而又温暖,意味深长。每一幅照片,于叙事、抒情于一体,整体表现出一位母亲从年轻到年老的过程,而摄影者的所要表达不加雕饰,是平常的温暖,是真情的流露。

同样,在另一个展区,摄影师彭涛先生的组照《逐年》也让人过目不忘:痴呆的母亲坐在那儿出神发愣。生活善能自理的母亲,吃完饭就会忘记已经吃过了。手牵手带母亲去厕所。子女给母亲泡脚。子女给母亲弹钢琴,母亲听不进去。小猫小狗陪着母亲。这些镜头记录了一位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日常。这些照片,会使你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自己的老年,不由感伤。当我们的身体被岁月的年轮碾压到迟缓、呆滞时,所有的过去,都基本与我们无关了。我们只是在走一个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谁会永远年轻或者长生不死。

摄影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镜像。“我的任务或者说当代摄影的可能性,也许就在于用艺术的手法,从这些被无数普通家庭忽略、忘却的多元符号中,唤醒记忆、发掘逻辑、讲好故事,用以抚慰自己,激励后人,更温暖这个时代。——彭艾”。其实,无论文学作品还是其他作品,最重要的是“抓住人心”“打动人心”,如果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当然无法感动读者和观众。作品的感染力,体现在作者的情感中。这点,两位摄影师都做到了。

高天厚土,父母恩深,血缘至义,生命本真。置身于时间中的肉身,宛如草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唯有照片可以留住记忆,而我们再也不能回到从前,只能在照片中看那些不可复制的瞬间。记忆会模糊,照片却永在,深藏在我们心底的情感永在。

多年以后,这些都是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