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口 味

□ 雷国裕

虽说偌大的中国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但具体到人却又各不相同,一千个人可不止一千种口味。千种口味演绎着老饕的百态人生。

今年出差较多,公干之余,穿街走巷,寻味当地特色,倒也没有辜负味蕾嗅觉。在长沙,品正宗剁椒鱼头。剁椒鱼头是湘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以鱼头为主要食材,配以剁椒等调料,口感鲜美,辣味十足。在成都,麻婆豆腐百吃不厌。其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豆腐滑嫩,一口下去,麻辣鲜香四溢。做为黔菜招牌菜的辣子鸡,与川渝地区的作法不同,以鸡肉为主,配以当地的糍粑辣椒,先炸后炒而成,肉质紧实,香辣过瘾。一向不喜辣的我,融入当地氛围,品尝独特味道,并未有什么不适,且也吃地津津有味。看来人的适应性还是蛮强的,在美味的诱惑下,世上几乎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皆可尽收腹囊之中。

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旅行,担心吃不惯南方饮食的汤汤水水,旅行包里塞满方便面、平遥牛肉,外加一瓶老陈醋、一小瓶老咸菜丝,恨不能把家乡零食都带上。现在想来真好笑,天南地北那么多风味特产还怕亏待了胃?真把旅游当作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的“到此一游”了。人生海海,五味杂陈,才是人生该有的常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各有各的风情和底蕴。苦到圪蒂的人生令人同情,但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人未必真甜。尝尽世间百味,方知人间冷暖,阅遍人间沧桑。有一孔姓老者,勤劳致富后每日早餐必佐以一碟咸菜丝,一块豆腐乳,一片玉米窝窝头。而不明就里的人背地里议论他吝啬小气,不会享受奢侈人生。我倒觉得,孔老遵从本真,符合自己的味道,节俭而不浪费,过自己认为舒服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口味无高低贵贱,喜欢的味道、合口的味道才是真味道好味道。

家乡风味小吃众多,有一种叫作“石头饼”的尤为出名,曾亮相中央电视台。制作前,先将大小均匀的石子淘洗干净,倒入砂鏊,擦点油(以防石子粘在面饼上),反复搅拌,使石子升温发热。然后,把发酵好的油碱面团擀成圆状薄饼。将烘热的石子向鏊子的四周摊开,中央留下薄薄的一层,将圆状饼胚置于其上,再将四周的石子覆盖于上。火候得当,三五分钟即可食用。“石头饼”分为甜、咸两种,因其油酥咸香、易于携带,十分受当地百姓喜爱,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遍布县城的“石头饼”铺子,仅一案板一火炉面积不大,却常常人头攒动,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赵姓朋友多年以经营莜面生意为主,可以加工成磨擦擦、山药鱼儿、莜面傀儡、搅拿糕、莜面饺子、莜面饨饨、莜面窝窝、莜面鱼鱼等.十几种做法。可炒可拌,可热吃可冷吃。冷吃时,把腌制好的胡萝卜,或大白菜,或灰子白(卷心菜)等,捞出切丝,再加点葱花、芫荽,然后连同用胡麻油炝好的辣椒面一起倒进去,一人舀上半碗,碗里油津津、辣乎乎、红丹丹,如果再把几块沙乎乎的蒸山药捏碎加入西红柿、羊肉躁子,把蒸好的莜面夹开一蘸,那个感觉真是爽极了,解馋极了。靠了这口莜面,他鸟枪换炮小摊铺换成三层楼,在餐饮界独领风骚,占稳脚跟。而另一家制作“泡泡糕”的夫妻店,偏居城市一隅并不起眼,但生意却火得不得了。当地人婚寿宴请,乔迁升迁升学之喜取其“步步高”的寓意。加之,“泡泡糕”采用熟的糜子面包裹,馅有枣泥、红豆、红糖、菜蔬等多种,捏成圆饼状,热油下锅炸制,笊篱衬托,“滋滋”数声,表面迅速泛起众多泡泡,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软糯,味道香甜。咬一小口,满嘴留香。一种口味,延续几代人的记忆,托起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

而对一种口味的坚持,足以照见人情人态之可爱有趣。山西人爱吃醋世所共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没醋心发慌。”“有醋可吃糠,无醋肉不香。”这一点,我算得上是典型的山西人。饭前来一口开胃,吃饭来一口调味,饭后来一口解腻助消化。吃面调醋,炒菜加醋,吃包子蘸醋,吃豆腐脑也要淋醋,家里备用最多的就是醋壶壶了,半个月就得买一次。细细想来,我就喜欢醋而无别的其它爱好了。女儿常调侃是“醋”意十足,我默认之接受之。而有一位老兄,嗜辣到无辣不食无辣不欢的地步。一日三餐,无论稀饭馒头还是面条大米,顿顿离不开腌辣椒、炒辣椒、蘸辣椒酱。尤其喜欢线椒、七星椒、二荆条、朝天椒、黄灯笼椒等辣度较高的,常见他大汗淋漓痛快淋漓,连一边观看的人也似乎辣得要流眼泪淌口水。还有一位同事,点滴腥味不沾,只吃素油素食。起初以为有什么信印,问之,没有。就是不吃荤菜,牛羊猪鸡鸭肉免过,海鲜类也是点到为止。知晓他的癖好,就餐时便专为他准备几道素菜。大家担心他营养缺失,他回答体检各项指标超常正常。身边还有不吃鸡蛋,不吃芝麻油,不吃芹菜,不吃黄豆,不吃酱油,不吃蒜苗,甚至不吃任何蔬菜的……就跟性格脾气一样,构成丰富多彩的食味一簇,平添别样的人间烟火气。当然也有一小撮人,固守一味,泥古不化,唯我独尊,饭菜稍不对味,就对厨师服务员颐指气使,横挑鼻子竖挑眼,把酒尽兴变成丢人败兴,是另一种低级趣味,别当另论。

汪曾祺先生曾说:“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时下人们常常怀念“妈妈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是因为万宗归一,在享尽厚甘肥腻之后,唯纯的口味,雅的情趣才最为长久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