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承担着凝聚共识、引领方向的重要使命,更是企业改革发展的“生命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筑牢这条“生命线”,需要从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和制度保障三个维度系统推进,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入企业治理体系和生产经营全过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思想支撑。
一、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国企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定位。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其经营目标既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确保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国企的传家宝”,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与国企本质属性的内在联系。
在实践层面,国有企业承担着落实国家战略、维护经济安全、引领技术创新的重大责任。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科技革命纵深推进、社会价值观念多元交织,国有企业既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也面临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思想武器。特别是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更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离、发展根基不动摇。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困境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认知鸿沟正在考验传统工作模式的适应性。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入企业管理,年轻职工群体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表达诉求,这对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形成挑战。某央企调研显示,35岁以下员工日均触网时间超过6小时,但企业官方平台内容点击率较低,反映出供需错位的现实矛盾。
价值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通过商业合作、学术交流等渠道渗透,部分干部职工出现政治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弱化倾向。某国有国企问卷调查表明,部分企业基层员工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理解不深,这种认知偏差可能演变为改革发展的思想阻力。
体制机制创新滞后制约效能提升。多数国企尚未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过程轻结果”的现象。考核指标往往局限于学习次数、活动规模等量化数据,缺乏对思想转化、行为改进的跟踪评估,导致工作成效难以准确衡量和持续改进。
三、新时期国企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需要强化顶层设计
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协同发力、业务部门深度参与的责任体系。某国有煤炭企业创新实施“思想引领工程”,将意识形态责任制与安全生产责任制同步考核,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定期思想动态分析机制,及时捕捉员工关注焦点,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是增强吸引力的关键
运用全媒体传播手段构建分众化、互动式教育平台,开发沉浸式VR党建课程、制作微党课短视频、搭建在线学习社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时代特点。某国有煤炭企业打造的“红色工匠”数字展厅,通过3D建模还原党史重大事件,将政治理论学习转化为可视化、可体验的认知过程,青年员工参与度大幅提升。
(三)队伍建设专业化是提质增效的基础保障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实施“双师型”人才培养计划(既懂党建理论又通企业管理),定期开展政治能力专项培训。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将优秀政工干部纳入企业后备人才库,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构建长效保障机制的创新探索
智慧化赋能开辟工作新境界。建设思想政治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党建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生产管理系统数据资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捕捉思想波动信号。某国企开发的“思想心电图”系统,通过分析考勤数据、绩效变化、网络行为等指标,提前预警潜在思想风险,实现精准干预。这种数据驱动的工作模式,使思想政治工作从经验判断转向科学决策。
制度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将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设置“思想凝聚力指数”“价值认同度”等软性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形成互补。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推动党组织班子成员通过法定程序进入监事会,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战略同频共振。
文化浸润提升价值认同。深入挖掘国有企业的红色基因,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通过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举办技术党课、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
五、结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两个大局”,把握历史主动。通过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既筑牢抵御风险的思想防线,又激活创新发展的精神动能,使“生命线”真正转化为引领改革、推动发展、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这不仅是坚持党对国企领导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对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作者单位: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