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民主与法治

市人大代表张绳顺

守护乡村教育“最后一公里”

□ 本报记者 梁英杰

在深入农村调研时,市人大代表张绳顺的目光总被那些日渐沉寂的村庄牵动。“青年夫妇带着孩子离乡,老人支撑着整个村落,土地撂荒越来越多……更揪心的是,当最后一代老人离去,这些村庄或许就真的消失了。”他语气沉重地描述着农村空心化带来的隐忧。而在他深入的分析中,乡村学校的不合理撤并,恰是加速这一趋势的关键推手。

“学校撤了,孩子不得不走;孩子走了,父母很难留下。”张绳顺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这看似是教育布局问题,实则牵动农村人口根基,最终威胁的是我们的粮袋子——耕地撂荒,谁来做田间稼穑?”

他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学校布局未能充分考虑人口分布与地理现实。一些偏远村落的孩子不得不外出求学,而勉强保留的学校则设施陈旧,师资匮乏,与城市学校差距悬殊。“硬件跟不上,好老师留不住,形成恶性循环,学校数量只能减少,农村的劳动力也随之流失。”张绳顺对此深感忧虑。

面对困局,张绳顺开出了他的“药方”,建议实施“一乡一优校”工程,每个乡镇聚力建设1-2所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作为区域教育支点。同时,他特别强调要守护偏远小村的读书灯:“对于那些人数不多但交通极其不便的村落,教学点不能简单一撤了之。哪怕只有几个孩子,也应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采用复式教学等灵活方式,确保孩子们能在家门口安全上学。”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张绳顺深知,要稳住乡村教育,必须拴心留人。他建议政府制定强有力的倾斜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彻底改善农村学校校舍、实验室和运动场等硬件条件;更要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增加乡村任教年限的加分权重,落实有吸引力的乡村教师专项补贴。同时,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让城市优秀经验“流”进来,让农村教师有机会“走”出去开阔眼界;并针对农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教师培训,内容直指复式教学、乡土课程开发等痛点。

“农村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留住乡愁、传承乡土文化的阵地。”在张绳顺的蓝图中,农村教育不应是城市的翻版,而应带着泥土的芬芳。他主张优化课程设置,在夯实文化基础的同时,引入适应当地的农业技术、传统手工艺等特色内容。“这不仅能增强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也是为未来培养懂技术、爱农村的建设者埋下种子。”他如是说。

这份凝聚着深沉乡愁与务实思考的建议,已被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列为重点督办建议,交予市教育局全力落实。在张绳顺看来,守护乡村学校,就是守护乡村振兴的根脉与希望。他目光坚定地表示,将持续关注农村学校建设进展,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守护好乡村教育的希望,为农村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