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黄金在天上舞蹈

□ 李心丽

李心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高研班学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师范女生》《命运的魔方》,中短篇小说集《棉花在棉被里盛开》《流年》《迷藏》等,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大字版》选载,曾获2013—2015年度赵树理文学奖等。近年来,在《当代》《中国作家》《广州文艺》《清明》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多万字。

我读书少,读书的速度又慢,但我非常享受读书的那种快乐心情。

在我的记忆里,以前每逢节假日,我会跑去邮政报刊亭或者书店,买几本书或文学期刊,算是送给自己的礼物。后来到了互联网时代,想看什么书,直接在当当网上下单,几乎很少去实体书店了。

那几天,过节的闲暇加上阅读的快乐,便拥有了双重的节日氛围,生活仿佛与平常有很大的不同,充满了神性的光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市图书馆参加一个新书发布会,那是我第一次去市图书馆。经由此,才发现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而且环境优雅。还不等活动结束,我就来到书架前浏览。什么类别的都有,文学类、艺术类、传记类、医学类、生活类、新闻类,之后我停留在传记类书架前,拿了几本我感兴趣的书,坐在了环形走廊的书桌旁,读了起来。

我首先读的是《陶华碧与老干妈》,老干妈在调味品市场风靡多年,我原来以为这只是某一个食品公司销售的一款调味品,没想到它的创始人是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老太太,而且这个产品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产值达到了三十多亿,光利税就能上交四亿多,带动贵州二百多万农民致富。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老干妈是一个辣椒酱,从来没有想到一款调味品背后有这么多的故事。与《陶华碧与老干妈》一起放在桌前的,还有五六本书,有《托尔斯泰传》,有《李彦宏与百度》,有《马云与阿里巴巴》,还有《乔布斯传》《亨利·福特》。选这些书的潜意识,可能是与这些人物有关联的某个故事或某个产品与我产生着一些交集,比如马云创办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我们几乎人人都离不了,比如我们家有一辆福特车,比如经常查资料的时候会去百度,选《托尔斯泰传》是因为那些天我正在微信读书里听《战争与和平》,选《乔布斯传》是因为被大众所喜欢的苹果系列。我在这本书上读读,然后再翻另一本读读,我阅读的兴趣突然间被这几本书一下子激发了出来。之后,我从工作人员那儿了解到,可以办借书卡,然后把读不完的书带回去。为此我办了一张借书卡,一次借四本,知道一个月内读不完,借书的时候顺便又续了一个月。借书流程都是在自助机上操作,非常方便,可能因为第一次体验自助借书的便捷,所以觉得也是一个小小的欣喜与发现。

这样大概两个月时间,我读四本书。两个月之后,我去还书,再借四本,同样再续一个月。大概有几个月的时间,我经常去借书还书,往返在去市图书馆的路上,心情有那么一种说不出来的小快乐。

为了能按期还书,顺便把上次没有带回来的书带回来,所以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我不能有丝毫懈怠。周末或者平常晚饭后的时间,我便沉浸在这些书里。差不多有一周的时间,我读完了《陶华碧与老干妈》,因此了解了老干妈这个品牌的发端,这是一个温暖而励志的故事。我惊叹于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女人,她不仅能创业成功,而且还带动那么多的农民致富。

如果不去图书馆,没有看到这些书,我大概不会去了解关于一个调味品的故事。“老干妈”的故事很精彩,而互联网的故事更精彩。《比尔·盖茨》《马云与阿里巴巴》《乔布斯传》《李彦宏与百度》这些书,让我了解到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何引领一个时代,这些书让我了解到很多知识和信息,我有一种非常快乐的心情,就像曾经读到的一句诗:黄金在天上舞蹈,我的快乐就是那些如黄金一般舞蹈着的一行行文字所散发的光亮。

在喜马拉雅听书和微信读书开通以后,我也曾听过好些书,《荆棘鸟》《静静的顿河》《简·爱》《复活》《卡拉玛佐夫兄弟》等名著,经典作品每次读每次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微信读书改为会员制之后,我曾开通了一个会员,断断续续地听过《长安的荔枝》《人生海海》《中国近代史》《唐草物语》《腾讯传》《素食者》《良辰周讲明朝》等,有那么一段时间,心血来潮,还听了听《左传译注》,总觉得听书没有读书印象深刻,听书像一阵风。而读书,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字句段落那儿停留,有时候还可以沉思遐想一番。沉浸在书里的时候,觉得这个世界丰富而美好,在我们有限的人生里,读书给了我们无限多的内延与外延,它把日常与神性连接在了一起。

除了读经典,读名人传记类书籍,我也读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读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可以很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当下,了解世态人心,《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收获》《当代》这些刊物,可以读到很多现当代作家的名作。有一度时期,我在《小说选刊》上读到了石一枫的小说《地球之眼》,这个小说提供给我一个非常愉悦的体验,虽然有近十万字,但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快读完的时候又不舍得让结束,想让自己被激发的这种阅读的快感继续延续下去。后来我又读到了他的小说《心灵外史》《借命而生》《世间已无陈金芳》《三个男人》,这些作品都给人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也让人读出了学院派作家那种扎实的功底。

刊载这些作品的刊物,我留存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里,遇到节假日或者周末,我会把这些书找出来,再读一读。某一天知道他又有新作《漂洋过海来送你》《玫瑰开满了麦子店》出版,我有一种迫切想读一读的欲望,于是就在网上买了他所有的新作。他的作品书写小人物,以小人物的命运折射这个时代,让我们在作品里洞悉人性的幽微和黑暗,人性的伟大和复杂,同时通过这些小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大千世界。

一度时期,李娟的一系列非虚构作品非常火爆,我就买了两本。李娟的作品有一个特点,每一个文章都是独立的,长的十几页,短的几页,读起来轻松愉快。读了两本之后,就买了她的全套的作品放在桌前。有时候吃早饭的时候,会翻开读几页。她的视角下,呈现的是普通琐碎的生活日常,但又是地球另一角的普通琐碎日常,是有温度非常独特的琐碎日常。

读完一个篇章之后,可能隔两天才会接着读下一个篇章,但不影响这本书的连贯性,因为喜欢她笔下的故事,喜欢这种真诚的书写,后来又看了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我的阿勒泰》,发现她的魅力就是一直在表达平凡生活本身的苦难和爱,活下去的愿望,让人无端地受到吸引。

读她的文字,我有时候会不由笑出声,《额吾图的永远之处》里来卖鸡蛋的小孩子,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猜测,这些孩子小小年纪,生活在只有一间小卖铺的喀吾图,他们到底怀揣着多少让人无法窥视的秘密。

看过的书,我放到了阳台上的书柜里,正在看的书,摆在书桌旁,放在书架上。同时看的书,茶几上有,餐桌上有,床头柜有,只要进了我家的书,一本也不舍得当废纸扔掉。后来实在放不下了,就在地下室放了几个柜子,把这些书移到了地下室。

要盖房子的时候,一个朋友说,这次,你一定先设计一间大大的书房,打一长排书柜。我说不,她问为什么,我说书放得太多,家里太杂乱了。她说我还以为你喜欢书,首先要设计一个大的书房。我很坚决地说不。那时我真是这么想的。新盖的房子里,我不要放那么多书了,随身带一本要读的就够了,家里一定要简洁,少物。但后来不知为什么,每一间房子里都打了书柜。木工说,你们都是读书人,书桌和书柜都得有吧,我倒不是为了象征一番,一直习惯了书桌这样的高度,坐在这样的高度上舒服,哪怕不看书,不写作,也可以坐着发发呆,于是便又有了书桌和书柜。

起初看着书柜上空落落的,觉得很好。但无所事事的时候,觉得这上面太空落了,闲暇的时间里习惯了随手翻一本书读,没有书的时候,连同这时间都有些似是而非了。后来就随身带回来几本,放在书架上,觉得不够多,就把新买了的书搬回来,整齐地摆放在一起。

我曾经以为,一定的年龄之后,可能就不会热衷于读书了。如果不读书,那么做什么呢。养了两只猫之后,发现这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但养猫之外呢,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坐在桌前,翻开一本本书,一个世界展现在了面前,一个人物展现在了面前,沉浸在书里的时候,我有一种宁静而富足的感觉。我深深感到,写作是一个人成为一个人的途径,而读书,是我们在他人的世界里寻找远方自己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