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阅读是生活投下的光

□ 王雅妮

李心丽老师的文字里,藏着一种朴素的阅读喜悦——像发现抽屉深处的糖纸,平凡却闪着微光。她笔下的阅读,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与生活紧紧缠绕的藤蔓,顺着日常的肌理,悄悄生长出精神的绿荫。

阅读最动人的模样,是与生活撞个满怀。她选《陶华碧与老干妈》,只因餐桌上常见的辣椒酱;翻《亨利·福特》,因家里停着的那辆车;读《马云与阿里巴巴》,则是手机里天天点开的支付宝。这些书像一个个路标,指向她熟悉的世界,却又开拓更辽阔的疆域。原来一瓶辣酱里藏着创业的温度,一款软件后站着时代的浪潮,日常里习以为常的事物,经文字照亮,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这种“关联式阅读”,让书本不再是隔绝的孤岛,而是与生活对话的话筒。图书馆的出现,给这份喜悦加了层仪式感。自助借书机的“小欣喜”,往返路上的“小快乐”,两个月读四本书的从容,都让阅读有了具体的形状。不像电子书的瞬时可得,实体书的借阅还书,带着时间的刻度,像给生活上了个温柔的发条,催促着却不压迫,让人在“按期”的约定里,慢慢品出阅读的回甘。那些在环形走廊书桌前,一本本轮换着读的时光,是对“碎片化”的温柔反抗:不追求速读,不苛求体系,只是跟着兴趣游走,反而让阅读的种子扎得更深。

仔细想想,生活里的困惑,往往能在书页间找到温柔的答案。当工作陷入瓶颈时,汪曾祺笔下的高邮鸭蛋会提醒你:“生活是很好玩的”,紧绷的神经便在字里行间慢慢舒展;和朋友闹别扭时,杨绛先生“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的句子,会让人突然懂得退让与体谅。那些印在纸上的文字,就像提前藏在生活转角的路标,在你需要时突然冒出来,告诉你该往哪里走。

更奇妙的是,读过的书总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活过来。在菜市场看到饱满的西红柿,会想起《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吃的茄鲞,平凡的蔬菜顿时有了文化的重量;雨天撑伞走过小巷,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仿佛就在前头,寻常的景致便染上了诗意的朦胧。这种文字与现实的碰撞,让生活不再是平淡的重复,而是处处藏着惊喜的寻宝之旅。

有人说现在节奏太快,没时间读书。其实阅读从不需要刻意安排,它可以是早餐时翻几页散文,通勤时听一段小说,甚至是睡前刷到的一首短诗。就像植物悄悄吸收阳光雨露,这些碎片化的阅读会慢慢滋养生活,让柴米油盐的日常也能开出精神的花。

原来最好的阅读,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从不是逃离生活,而是与生活撞个满怀的温暖而是让生活在文字里,慢慢显露出它本就有的、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