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刊

闫强

热浪中撑起的“交通安全伞”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正午12点,离石区滨河南路石州桥岗周边的地面温度已突破45℃,热浪裹挟着汽车尾气扑面而来。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机动大队分队长闫强站在路口中央,浅蓝警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大片盐渍在烈日下迅速风干,留下泛白的痕迹——这是他从早上7点20分到岗后,在高温中执勤的第5个小时,而这样的坚守,要持续到下午7点20分收队,日复一日。

“最热的时候,鞋底像是要融化,踩在地上黏糊糊的。”从事交警工作14年的闫强擦了擦额角的汗,语气平静。高温对体力的消耗是持续性的,中暑成了家常便饭。上周五,他在处理一起剐蹭事故时突然眼前发黑,扶着护栏缓了5分钟才站稳。“不能倒下,这路口不能没人指挥。”可持续的头晕、腹泻终究让他撑不住,最后还是请了假——这是他难得的“缺席”。

他的工作版图远不止于路口指挥。早高峰车流中,他一边纠正闯红灯的非机动车,一边提醒横穿马路的行人;平峰时段,他沿着路边巡查违停车辆,耐心劝离车主;正午时分,遇到爆胎的外卖骑手急得团团转,他蹲在滚烫的路面上帮忙换上备用胎,掌心被烫得发红也没吭声;看到步履蹒跚的老人过马路,他立刻上前搀扶,用身体挡住车流,直到老人安全抵达对岸。

去年夏天的一幕至今被周边商户记得:一位老奶奶因家人和车辆发生剐蹭,情绪激动又行动不便,闫强直接抱着她穿过车流到安全地带。还有一次,他在岗亭发现走失的小孩,一边联系110备案,一边买了糖果安抚,直到通过朋友圈联系上家长。在他的带动下,这个岗亭成了附近群众的“放心站”,捡到的失物、遇到的难题,大家都愿意送到这里。

除了路面执勤,闫强的日程表上总排着交通安全宣传。每学期,他都要去辖区学校讲两三次安全课,教孩子们识别交通隐患;他还常和辖区企业合作,开展酒醉驾警示教育;最近,针对未满16周岁骑非机动车的风险,他带着宣传册走街串巷,把道理讲进家长和孩子心里。“不光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他说。

傍晚7点,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路面温度仍有40℃。暮色中,闫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汗水顺着下颌线滴落,在地面砸出小小的水花,又瞬间蒸发。晚高峰车流渐稀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向岗亭,脱下能拧出水的制服。

“日复一日,都是平常事,没啥值得报道的。”面对镜头,闫强有些腼腆,“我们的职责,就是保障大家平安出行。”这句朴实的话,恰是无数一线交警的心声。当我们在凉爽的车里驶过井然有序的路口时,或许该记得,那顺畅背后,是有人顶着热浪、忍着疲惫,用坚守撑起了一把无形的“交通安全伞”。请记得给他们一个微笑吧——这或许是对这份坚守最温暖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