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七月剧社的烽火文化战歌

□ 袁志钊

在吕梁山脉深处的兴县高家村镇西坪村,一座历经沧桑的窑洞静静矗立村后的山腰上。斑驳残破的石墙与模糊不清的标语,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红色记忆——这里,曾是晋绥边区“七月剧社”的驻地之一。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文艺团体,七月剧社以戏剧为武器,在晋绥边区广袤的土地上播撒革命火种,成为边区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应运而生:在民族危亡中诞生的文艺铁军

1939年7月1日,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8周年纪念日,七月剧社在晋西南隰县川口镇郑家岭村正式成立。彼时,日军铁蹄践踏华北,晋绥边区军民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战。中共晋西南区委敏锐意识到,唤起民众、凝聚力量需要更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于是,一支由30余名热血青年组成的文艺队伍应运而生,他们脱下长衫、换上军装,以戏剧为刀枪,开启了“文艺抗战”的征程。

剧社初创时条件简陋,没有专业舞台、缺乏演出道具,但创作者们因地制宜,将民间艺术与革命内容深度融合。首任指导员安波、团长赵仁带领队员深入乡村,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眉户戏形式编排了第一部抗日剧目《查路条》。1939年7月7日,该剧在隰县川口镇纪念抗战两周年大会上首演,当剧中人物“刘干妈”机智盘查汉奸的情节上演时,台下数千名军民群情激愤,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这场演出不仅点燃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更让七月剧社名声大振,成为晋西南地区家喻户晓的革命文艺团体。

星火燎原:在血与火中淬炼的艺术锋芒

1940年,随着晋绥边区战略地位的提升,七月剧社奉命迁至兴县蔡家崖一带,成为晋绥分局直接领导的核心文艺力量。在这里,剧社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1943年整风运动后,晋绥文联、大众剧社、鲁艺晋绥分院等文艺团体合并入社,形成了涵盖编剧、导演、表演、音乐的200余人专业队伍。马烽、西戎、孙谦等后来享誉文坛的作家加入创作团队,使剧社的艺术水准与思想深度实现质的飞跃。

这一时期,剧社创作了《千古恨》《王德锁减租》《张凤娇》等一大批经典剧目。其中,《千古恨》以岳飞抗金故事为蓝本,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本质,在边区巡演143场,观众达57万人次,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王德锁减租》则以晋西北农村为背景,通过农民与地主的斗争故事,生动诠释了党的减租减息政策,两年内演出100余场,直接推动了根据地的土地改革运动。

剧社的演出形式灵活多样,除传统戏剧外,还融入秧歌、快板、街头剧等元素。在兴县北坡村的露天剧场,剧社曾连续七日上演《白毛女》,每场观众逾万人,不少农民看完戏后当场报名参军。正如晋绥分局书记林枫所言:“七月剧社的舞台,就是边区的宣传阵地;演员的台词,就是打击敌人的子弹。”

精神传承:在时代浪潮中绽放的红色基因

抗战胜利后,七月剧社随晋绥军区转战南北,足迹遍布陕甘宁、大西北。1947年,毛泽东主席在陕北观看剧社演出后称赞:“你们用艺术的力量,让群众明白了革命的道理。”1952年,完成历史使命的七月剧社正式解散,但其成员分散到全国各地,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骨干力量。全总文工团、山西省晋剧院等专业院团中,至今仍活跃着七月剧社传承人的身影。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铸魂塑形的关键作用。在西坪村,七月剧社的精神依然鲜活。近年来,吕梁学院晋绥剧社多次组织师生赴该村开展“三下乡”实践,通过编排红色短剧、教授传统戏曲,让年轻人近距离感受革命文艺的魅力。2024年,兴县政府计划在西坪村旧址建设小型纪念馆,将戏剧演出、非遗体验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模式,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让七月剧社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持续发光发热,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乡村振兴的今天,七月剧社的故事从未落幕。它不仅是晋绥边区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国共产党“文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诠释。在西坪村的窑洞里,当年演员们排练时用过的油灯依然明亮——这束跨越时空的光芒,正照亮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前行之路。正如剧社老社员回忆时所说:“我们演的不是戏,是千万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我们留下的不是舞台,是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