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敬我不能,尽我所能

□ 薛力娜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青春年少时,谁不曾怀揣远大梦想?可人生之路从非坦途,世事多变,不少高远的志向往往会受现实条件所限。要在有限的处境中寻找无限可能,“敬我不能,尽我所能”这八个字,或许能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

“敬我不能”,说的是清醒认识自身边界,不盲目强求。这并非自暴自弃,而是对自身局限性抱有敬畏之心。就像史铁生,面对双腿残疾的厄运,他没有强求自己像常人一样行走,而是以笔为足,创作出《我与地坛》,为读者展现出一片深邃的精神星空。他正视身体的残缺,却在这样的认知里,挖掘出了精神世界的无尽宝藏。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份“敬”,正是直面局限的勇气与智慧,让生命能在沉重中寻得轻盈的支点。

而“尽我所能”,则是对自身潜力的不断挖掘与激发。当司马迁遭遇宫刑之辱,面对肉体与精神的双重重创,他没有困于“不能”的绝境。他以竹简为纸,以血泪为墨,将毕生学识与未竟之志倾注于笔端,在幽暗的牢狱与漫长的岁月中,写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他在命运的绝境处点燃信念之火,将“所能”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正如荀子所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只有奋力去闯,才能知晓自身潜能的深广。

其实,“敬我不能”与“尽我所能”本就是一体两面,相互促进,彼此成就。袁隆平的探索之路便是鲜活例证:早年科研条件简陋,杂交水稻育种在全球都属难题,资源短缺、技术瓶颈等“不能”如影随形。但他始终以敬畏之心正视科研的复杂性,既不盲从国外理论,也不低估自然规律的力量;同时又将全部精力投入田间地头,顶着烈日筛选稻穗,在无数次失败中摸索规律——从发现第一株天然杂交稻,到培育出亩产千斤的“超级稻”,他以“敬”为标尺把握科学边界,以“尽”为动力突破技术难关,在看似不可能的领域里种出了改变世界的希望。

只有清醒地知道自己“不能”在哪里,才能把“能”的力量集中起来,在有限的人生中开辟出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