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广告

从“数量积累”到“质量跃升”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党员是党组织的肌体细胞,是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体现。如何让这池“源头活水”更清冽、更有活力?中阳县将高质量发展党员作为党建基础工程,通过“严筛、精育、实战”三步法,推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从“数量积累”向“质量跃升”转变,为党员队伍注入澎湃动能。

把好“入口关” 选出“好苗子”

“王大姐,您觉得村里入党积极分子小张怎么样?平时帮咱村民办事靠不靠谱?”近日,在中阳县武家庄镇刘家圪垛村,村党支部书记正挨家挨户走访,收集群众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评价。这是该县严把“入口关”的日常场景——不仅看“台面上”的表现,更听“背地里”的口碑。

为破解“重数量轻质量”难题,中阳县坚持“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尺”,构建“双推双考”筛选机制:一方面通过党组织推荐、群团组织推优,从乡村振兴一线、基层治理网格、新业态平台等“前沿阵地”挖掘“潜力股”;另一方面由支部委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组成“评审团”,从入党动机纯不纯、思想政治硬不硬、现实表现亮不亮、群众口碑好不好等维度“精准画像”。今年以来,全县通过“过筛子”式考察,确定入党积极分子109名,发展党员60名。

“以前觉得入党积极分子就是‘填个表、开个会’,现在才知道,组织上把我们当‘苗子’来护着。”刚通过考察的快递员小刘坦言,他在参与社区疫情防控时主动承担物资配送,被支部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这份认可让我更有动力向党组织靠拢。”

补足“精神钙” 炼就“铁信仰”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阳县红色初心馆,入党积极分子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声音里带着青年特有的朝气。馆内陈列的老照片、旧党章、老物件,让“95后”姑娘激动:“看到老党员的事迹,我才真正明白,信仰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坚守。”

思想淬炼不能只靠“课堂说教”。中阳县创新“理论+实践”“集中+日常”双轨培养模式:各基层党委每月举办“初心课堂”,通过县委党校老师讲理论、老党员讲党史、先进典型讲事迹,今年累计开展集中培训500余人次;党支部则搭建“指尖课堂”“流动课堂”,利用学习强国、微信群推送微党课,组织积极分子参与“红色故事会”“反诈宣传进万家”等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厚植信仰根基。

“以前觉得理论学习枯燥,现在支部把党课搬到田间地头,边帮老乡摘花椒边听党史,越听越有劲儿!”一位入党积极分子的话,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这种“沉浸式”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今年以来,全县入党积极分子提交思想汇报200余篇,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心得体会成为“新时尚”。

扛起“千钧担”

锻造“硬肩膀”

“李奶奶,您家的电闸修好了。以后要是再跳闸,打个电话我就来。”在宁乡镇南街社区,入党积极分子小杨卷着裤腿从梯子上下来,额头上还挂着汗珠。这是他这个月第二次义务帮独居老人解决生活难题——自从被支部安排联系3户困难家庭,他的“服务清单”上记满了“代买药品”“维修家电”“辅导作业”等暖心事。

党员的先进性,要在实践中彰显。中阳县坚持“一线练兵”理念,根据积极分子的特长和岗位需求,把他们编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防火防汛等“攻坚方阵”:在暖泉镇,返乡创业青年小王带着村民发展菌菇种植;在金罗镇,社区工作者小张创新“网格议事会”机制,化解邻里纠纷10余起;在快递行业,“红骑手”小刘组建“反诈宣传队”,在配送包裹时同步发放防骗手册……

今年以来,全县2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累计领办任务1200余件,为群众办实事310余件。

从“纸上谈兵”到“一线实战”,从“思想入党”到“行动入党”,中阳县用“严”的标准、“实”的举措、“活”的方法,让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中淬炼党性、在服务中践行初心。这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正充实到党组织,为基层发展注入强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