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特刊

成栓亮

刀绘史诗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岚县民间剪纸艺人成栓亮。 康桂芳 摄

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吕梁展馆外部通道处,59岁的成栓亮总守在张贴有两幅红色绒布刻纸长卷旁。7米长、1.5米宽的红色绒布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身姿挺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船气势磅礴;刚劲的锁链、战士衣襟的褶皱、浪花的弧度,每一处线条都利落有力,精准描摹出历史场景的细节。这是他首次带着作品登上省级文博会舞台,而这两幅,只是他81幅巨型红色历史绒布刻纸长卷中的“冰山一角”。

“刻历史,不能差一分一毫。”成栓亮的手指上留着细碎的茧子,那是四十多年与刻刀、布料打交道的印记。1982年,他跟着父亲学做纸扎,早早养成了“慢工出细活”的习惯。1997年春,他在废品收购站买报纸时,偶然发现一套63张的毛泽东主席像片,这份意外收获让他从此开始重视并收藏中共历史资料。2003年春,他又陆续收集到部分毛主席人头像剪纸作品,受此启发,他开始自学绒布刻纸技艺——这一技艺虽归属剪纸大类,却突破传统纸张载体,以红色绒布为原料、以刻刀代剪刀,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也很快对这门技艺痴迷不已。

为了刻好一幅红色题材作品,他会把收藏的老报纸、历史照片铺满书桌,逐字逐句查阅史料。这份近乎执拗的专注,支撑他走过了13年创作路。他以1919年至1976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为蓝本,让革命先辈的形象、重大历史场景通过刻刀在绒布上“活”起来。

那些年里,他每天雷打不动地坐在工作台前创作,左手按布、右手握刀,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刻刀换了一把又一把,红色绒布用了一捆又一捆。最终,他完成了81幅中共历程绒布刻纸作品,单幅最长达7米,整体总长456米、总面积612平方米——从南湖红船到万里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每一个关键历史节点,都被他精心“定格”在红色绒布上。

“这次带两幅作品来文博会,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传统剪纸技艺不只是剪花鸟、刻纹样,还能以绒布为载体,承载让人热泪盈眶的红色故事。”看着展前驻足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们认真听讲解、拍照记录的样子,让成栓亮很感动,他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这些作品办一次专属展览,希望能把这些红色记忆刻得更细、传得更远,让更多人从这些作品里读懂历史,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