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文水黄酒喝着和绍兴黄酒有啥不一样啊?”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吕梁展馆的文水黄酒展览处,一位游客端着试饮杯,向“90后”传承人霍然问道。
霍然笑着接过话头,顺手拿起酒坛边的诗稿:“您先尝尝这口感,是不是更绵柔些?咱这酒可是源远流长——您看这首诗,‘八令左国受皇封,王失江山吾灾临。我贪黄酒中舍地,義节全乏作流人’,25个字里,‘我贪黄酒中舍地’直接提了咱文水木舍村的黄酒,首字‘義’还能拆成‘八、王、我、義’四字,算下来有上百年的历史!”
“确实顺口,那咋没在市面上常见到?”游客咂摸着酒味儿点头,但这句话也戳中了霍然的心事。在吕梁的酒文化版图里,文水黄酒虽不如杏花汾酒声名远播,却藏着代代相传的乡土匠心。文水县吉仙居黄酒便是其中的代表,这门酿酒手艺在中舍村流传了数十年,过去多是农户自酿自饮,从未形成规模。脱贫攻坚期间,霍然的父亲带着他跑遍村落,敲开老匠人家门采访、翻找泛黄的古法资料,一点点打捞起这门濒临沉寂的老手艺。
2020年,霍然接过父辈的接力棒,不仅熟练掌握了浸米、蒸饭、发酵、压榨等全套传统手工技艺,还注册“吉仙居”“黍你美”商标,让这杯乡土佳酿有了正式“身份”;同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文水县非遗名录,2021年又升级为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荣誉背后,霍然也面临着“好酒难出门”的困境。霍然指着展柜里的酒坛解释,“您知道,代县黄酒、绍兴黄酒价格基本在15元左右。但我们的吉仙居是小作坊手工做,浸米要盯3天,蒸饭得柴火慢烧,发酵时更是半夜都要起来看温度,人力、时间成本比量产酒高太多。”他拿起一瓶酒,语气里满是对品质的坚信:“咱的酒没加添加剂,靠的就是老手艺,口味肯定经得起尝,可消费者不知道啊,成本高了售价下不来,和低价酒比没优势;产量上不去,又没法靠规模摊薄成本,慢慢就陷在‘好东西没人识’的圈子里。”
如今,霍然把宣传当成了破局的关键。这些年,他带着吉仙居黄酒跑遍全国50多场博览会,这次站上山西省文博会的舞台,更是格外用心。他说,“我现在就想把品牌打出去,让更多人记住文水黄酒的味儿,等名气起来了,再慢慢琢磨扩大产量,让这非遗酒香能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