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特刊

王景舒

巧手掐丝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掐丝珐琅技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王景舒。 康桂芳 摄

在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吕梁展馆内,离石区景艺轩掐丝珐琅工作室的展台前,32岁的王景舒正专注地演示掐丝工艺——细如发丝的铜丝在她指尖弯曲、粘贴,慢慢勾勒出花鸟纹样的轮廓。作为离石区目前唯一一家掐丝珐琅创作工作室,景艺轩的亮相,让不少参展商直呼“亮眼”;更令人惊喜的是,开展首日,工作室的两幅作品便成功售出,一对掐丝珐琅公鸡装饰画以8000元成交,成了展区里的“开门红”。

掐丝珐琅,也叫景泰蓝,其技艺精髓源于掐丝与珐琅彩的巧妙结合,传承至今已超过600多年。它在明代宣德年间达到了工艺的巅峰,彼时,珐琅釉色以蔚蓝为主调,由此得名“景泰蓝”。

2006年,掐丝珐琅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离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王景舒与掐丝珐琅的缘分,要从2020年说起。那时,美术专业出身的她偶然接触到这门传统技艺,看着铜丝与釉料在匠人手中“变”出精美纹样,一下子便着了迷。随后她便拜师学艺,从了解技艺源流、学习掐丝技巧,到摸索釉料调配。2022年,带着对掐丝珐琅的憧憬,她成立了景艺轩工作室,决心让这门古老技艺在离石落地生根。

“离石之前很少有人做掐丝珐琅,我想试试把传统纹样和咱吕梁的地域特色结合起来。”王景舒说。工作室成立初期,她一边查资料、练手艺,一边琢磨如何让作品更贴近当下审美——既有传统掐丝珐琅的精致质感,又融入现代生活场景的实用功能。如今,她的作品涵盖摆件、装饰画等多种类型,这次带到文博会的掐丝珐琅作品题材丰富多元,不止动物题材,还有融入吕梁元素的装饰画、适配家居的小摆件,刚一展出就吸引了不少目光。

开展首日便售出了两幅作品,同时还接到数份定制咨询,成果远超王景舒的预期。提及文博会的收获,王景舒的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对她来说,景艺轩不只代表着一间个人的工作室,它更是离石掐丝珐琅工艺的一座“微型孵化基地”。如今,她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不仅是掐丝珐琅工艺的第五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导师,还担任城东小学家创基地的掐丝珐琅技艺讲师以及离石区的文化名人。尽管拥有这些显赫的头衔,王景舒却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我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并且积极致力于非遗的传承。”她展望未来,希望能精进自己的技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离石也有掐丝珐琅这一传统艺术,并广泛地传下去,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