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快节奏、高效化生存方式的现代社会,大量快餐化、碎片化的文化内容在裹挟、充斥、挤压着人们的注意力,以及专注力,文化生活空间被切割得七零八落,变得残缺不全,支离破碎。再加上海量不切实际的信息洪流,占据、冲刷、腐蚀着人们对事物本质上的判断。因此,很难有一段完整的,宽裕的时间沉淀下来,给予灵魂一种修养和喘息。人们在这样多元化、多样性的环境里,不免会沾染上少量的偏见和执拗,从而让读书处于一种稀薄的气场之内。再加上各种精心包装满是浮夸的心灵鸡汤,刻意制造焦虑违背规律的成功学,还有有悖常理的科普式的伪知识洗脑、灌输,让文化内涵和阅读属性变得更加畸形。
从表面上去看待,很多人为了生计,为了肉体的安稳,为了消除繁琐事务对精神的摧残,看上去是在竭力、积极地对抗浮躁,让欲望、物质、文化回归本真、朴实、纯粹的生存现场,实质上已经很大程度地忽略、怠忽,甚至放弃了对心灵的滋养,以及对精神的哺育。而这种滋养和哺育,我内心的感知、理解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也就是对阅读的一种误读、兼容、修为,以及如何打开和世界对话的方式方法。
普鲁斯特曾经说过“在孤独中和智慧建立友谊”,卡夫卡也说过“书籍是劈开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这几句箴言无疑道出了对读书的另一种思维态度,认知角度。对于读书,我想说的是,不单单是一种常规的知识汲取或吸收,更不是寻常式的金句摘抄,来装点假性的斯文和谈吐。它是让生命获得一种高度礼赞、深度见解、广度认知的存在哲学和哲思;也是给予灵魂一个安稳的、自在的,脱离了喧嚣和纷扰的栖居之所与精神原乡。
由此看来,我们大部分潜在的才能,以及隐性的力量都源自读书。
古今中外,不乏诸多智者、贤者,已经赋予了读书很多宏大的叙述和阐释,以及精神共情。我就不过多地抒情,过度的、冗余的赘叙了。我就从读书带给我的认知转变和心灵提升来展开说一说,读书给予我的成长轨迹和生活感悟。
人类之所以具有超越万物的高等智慧,究其根源是我们和其他生灵有着本质的区分和差别。我们拥有独立的思维、思考能力,以及能够通过文字跨越时空、跨越生命、跨越不同肤色的文本,来和古往今来的智者对话,共情。而这样的方式和途径,无疑是需要通过阅读去获取,所以说每一本书,其实都具有一个独立的世界,或者是自由的王国。当我们翻开书页,进行的每一次阅读,也就成了对这个世界又一次的认知重塑和精神构建。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看来,无疑是将阅读和实践的行为能力,充分结合的完美诠释和体现。在物质足够丰裕的前提下,人们对于相对贫瘠、匮乏的心灵、精神世界、需求则更为迫切和冀盼,这也和我向往、秉行、倡导的观念,可以说大抵是相符的。
时间在记忆册上逐步倒带,回溯。镜像中的画面,场景在脑海里不停地形成影片逐帧返回到属于我的那个青涩年华和热血年代。因为懵懂的缘故,所以也就不曾设防,孰料想,那些无端降临的磨难,让我在茫然间,被动地,无奈地选择了辍学,从而失去了对知识有效获取的一条途径,同时也间接隔断了我和理想之间的距离。生存场的现实问题让学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能够接触到的书籍和远方,无形中成为牵绊、禁锢我的一道枷锁,从侧面也印证出这是束缚、困囿我的一个现实问题。仿若从踏入社会开始,于我而言,读书似乎成了一个难以触及的奢望,或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被生活打磨,周遭目光审视和质疑下,那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嘲讽,足以让人产生绝望和窒息。因此我将自己的精神疆域、内心世界不断压缩,使得它不断裂变、破碎,最后心灵成为一片荒原,一座孤岛,我曾经甚至歇斯底里的抗拒过任何一丝暖意来消融自己,更是无厘头的拒绝过任何一束微光来照亮自己。那个阶段的我简直不可理喻,不接纳,有时接近排斥任何一种有形的信息,包括那些混乱的困惑,激昂的文字。我也曾试图去理解那些细碎的叮咛和滚烫的期盼,但是,我做不到敞开自己。这样的境遇在不断持续,这让我很孤愤,忧郁。因为我的感知力、思考力在不断的萎缩、麻木、退化,无数个令人不齿的名词,形成刺耳的评头论足,如同罗生门没有了事实和假象之别。该如何平衡这样的空虚,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因此,我开始尝试用阅读去驱散这样的荒芜和空洞。
在有意识的阅读中和较为专注的解读里,我开始重新和灵魂和解,并且不断与自己对话,开始在翻阅一页页书纸,摩挲那一行行字迹的时候,让那些文字像溪水一样,从眼睛漫过血液,直至流经我干涸的心田。我甚至想过,这些像萤火虫一样的字体,在不停地解冻我的僵硬,让我冰冷的世界,从眼眸直至骨髓之内,感受到温暖的力量。我有理由确认,这就是阅读在带领我勇敢地突围,蜕变,让我感受生命的真谛,触摸生存的意义。当我从陶渊明的嘴里了解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转换到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再到《小王子》的“真正重要的东西,要用心去看”,接着捧读《瓦尔登湖》的“我们大多数人过着平静的生活”。或许我们需要这样的专注力,才能清醒地领悟到书籍对于我们的馈赠,以及阅读给予我们的魅力吧!
当《静静的顿河》告诉我“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我就会感慨这生活所需的动力和营养;当《百年孤独》告诉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我便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这时光的珍贵;当《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告诉我“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我就会惊叹生命拥有的厚度和重量。当《追风筝的人》告诉我“为你,千千万万遍”我深切体会到,为了友情义无反顾的坚守和原谅,我想这份纯粹足够抵御这人世间,所有的冷漠和嘈杂。或许在面对迷茫,面对生死,面对灵魂狭长的叩问,我该如何在这人生的旅途上留下温情的痕迹和充实的脚印。
我想,不必言说,或许此刻在心里早就写下了答案。翻开《动物庄园》我看到了这样的对话“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我不由得为我们人类的贪婪感到羞耻。再翻开《1984》我看到了这样的描写“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我不禁为这人类的命运感到担忧。读书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名利场,去迎合社交;也不是为了成为在人群中高谈阔论的资本,来彰显所谓的优越感;也不是去炫耀虚假的学识,用来装饰自己的虚荣;更不是为了应付世俗的考核,成为写下标准答案的工具,以此来充当逃避现实的借口。只是为了在文字中寻找一份心安理得的自在和从容,从而获得对抗琐碎生活的智慧和勇气。还有一点就是在他人的故事里来映照自己,面对生活的一种坦然和笃定。这样的一种态度,也就是常人所说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今年恰逢“世界读书日”主会场落户太原,我怀揣着对阅读的热爱,和对文字的情有独钟,跨越山川湖海,不远千里亲临现场,有幸见证了这场文学盛宴,并且参与了活动的全部内容,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浸透着书香的气息。那些名家大咖,轮番在讲台上分享他们的阅读故事,他们情真意切的语气,每一个字句就像一缕清风,一抹细雨,轻柔地抚摸着、滋润着我的心田,让阅读的意义和力量在我心中不停地泛起涟漪,不停地荡漾。在大会主题的感染下,我实实在在感受到阅读已经带给我不一样的触动,它已经为我打开了了解广阔世界的那一扇窗,让我清晰地看到星辰,诗,以及无限接近的梦和远方。
会场内,每一个角落里,每一个纪念包中,每一瓶水上仿佛都散发着阅读的气息,或是思想的浪潮。我看到作家们,滔滔不绝地把文字凝聚在嘴唇上,一瞬间那些词语和句子仿若有了生命一样,顺着他们的牙齿倾泻而出。每一个作家,都拥有一个不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在这样氛围中不断交汇,碰撞,迸发出形色各异的思想火花。他们忘乎所以的演讲,不同程度衬托出他们的阅读量。他们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人生阅历,用一种深情的态度来呼吁大家走进阅读,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常态。
会场外,更多的志愿者投身其中,成为太原火热夏季一道激情亮丽的风景线。志愿者用自己的语言和感染力来倡导培养读书风尚,并且用不同形式来推广“全民阅读”。他们穿梭大街小巷,在商场广场设置便民阅读点,分享着阅读的乐趣和心得。当纸页翻动的声音,混合阅读在读者胸腔中的共鸣,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愈发浓厚。
阅读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心灵和文字一次次的对话,阅读不是孤独的,它可以丰盈整个世界。所以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的境界,也可以说是灵魂和声音一次次的同频共振。因此博尔赫斯才会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阅读的背后,其实是我对生活的另一种态度,那就是坦然、无畏、勇敢面对。让每一个日子都充满希望,让每一个文字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