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读书

日子里的暖,工作中的光

□ 王雅妮

当下的生活总像被按了“快进键”,刷不完的短视频、弹不停的信息提示,把时间切成细碎的片段,心里也常跟着慌慌张张,像揣了颗没着地的石子。可贺安在文字里写下的感悟、范艳亭作为语文老师的实践,却让我们看清:读书从不是“闲来无事的消遣”,它既能给生活添一份安稳,也能给工作注一股底气,是藏在日常里的“宝藏”。

对生活来说,读书是解“心焦”的良药。贺安年轻时曾因意外辍学,日子过得又闷又拧巴:别人的嘲讽像针一样扎人,自己的心里像片“荒原”,连一丝暖意都不愿接纳,感知力、思考力也跟着“萎缩”。直到他试着翻开书,那些文字才像“溪水”般淌进干巴巴的心田:读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懂了读书不用较真儿,开心就好;读《小王子》“真正重要的东西,要用心去看”,慢慢学会和自己和解……这像极了我们普通人的日常。读书其实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找自己的影子,在文字里攒够面对生活的勇气,就像给心里装了个“避风港”,不管外面多乱,翻开书就能歇口气,再抬头时,脚步就稳多了。

而对工作来说,读书更是“提劲儿”的燃料,范艳亭的教学经历就藏着最好的答案。刚教《背影》时,她盯着教学参考书里的“动作描写”“语言质朴”,把课堂拆成“找动词”“析情感”的机械环节,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直到她重新捧起课本,指尖划过“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才突然懂了:父亲刚办完丧事,家境窘迫却仍穿得整齐,这是不愿在儿子面前露怯的自尊。后来她在课堂上问学生“见过父母装坚强吗”,后排男生说“我爸摔了跤还笑着做饭”,再读“蹒跚探身”的描写时,有女生悄悄抹眼泪,课本里的“背影”,成了学生记忆里爸妈的模样。

其实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读书都能帮着打开思路:做策划的读点散文,可能文案就多了份温度;跑业务的读点心理学,跟客户聊天就更懂对方的需求。读书从不是“额外任务”,而是能让工作变“活”、变“透”的“刚需”。

有人总说“没时间读书”,可贺安在低谷时挤时间读,范艳亭在备课改作业的间隙读。读书从不用等“整块时间”,睡前翻三页、等车看两段,慢慢就积少成多了。它不会像买件新衣服那样立马让人亮眼,却会在日子里悄悄发力:让我们面对生活的琐碎时不慌,处理工作的难题时不怵,心里总揣着份踏实和热爱。就像博尔赫斯说“天堂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读书给我们的,是生活里的暖、工作中的光。有了这束光,不管是柴米油盐的日常,还是职场里的沟沟坎坎,咱们都能走得更稳,也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