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广告

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模式创新

□ 王 颖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需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能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有效激发青年员工的活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中的施工企业具有项目分散、作业环境恶劣、生活节奏快、技术更新迭代频繁等特点,使得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和生产经营融合面临较多挑战。本文综合分析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希望为施工企业共青团工作提质增效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立足施工企业特点,构建“流动堡垒”式思想引领模式

1.项目化阵地建设

根据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要求,需在施工企业每个项目部设置“青年学习站”,通过项目部中板房、活动集装箱等现有空间,配置党史学习教育书籍、施工技术手册、多媒体学习设备,从而建设理论学习、技术交流、文化活动的综合性学习阵地。项目团支部负责学习站的整体管理工作,根据项目工期制定“流动学习计划”,并且在项目的桩基施工、主体浇筑等关键阶段开展“工地微党课”,结合项目难点讲解“工匠精神”“责任担当”;而在雨季或停工间隙中组织“青年读书会”,围绕“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实现成长”“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等主题开展讨论。

2.数字化传播矩阵

由于施工企业青年员工学习存在碎片化特性,这就需要共青团支部组织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平台。线上开发“青听・工地之声”微信小程序,设置“每日一学”“项目先锋”“技术微课堂”等栏目,定期给青年员工发送施工安全规范、党的创新理论、解读优秀青年员工事迹;线下通过早班会、安全技术交底等多样化活动,由团支部书记或青年骨干进行“3分钟微宣讲”,使企业发展决策以及战略能够内化到青年员工思想中。

3.沉浸式实践教育

根据施工企业“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行业特性,组织企业内部青年员工到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参观学习。如组织青年员工到革命老区参观当地纪念馆,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先辈的革命精神。在交通枢纽项目中组织“重走建设者足迹”实践活动,从而使员工把工程建设和国家发展历程结合起来,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

二、聚焦施工生产难点,打造“青年攻坚”式岗位建功模式

1.靶向式技术攻关

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环节常常面对地质条件复杂、技术苛刻、工期压力大等各方面问题,这就给青年技术人才提供了发展的舞台。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围绕企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组建“青年创新工作室”,联合企业内部技术部门构建攻关团队,鼓励青年员工参与到技术攻关工作中。例如,某地铁项目穿越既有线路施工中存在“沉降控制精度要求高、施工空间狭窄”的难题,项目团队组织青年骨干员工成立“微扰动施工创新小组”,通过查阅国内外现有文献、以往成功案例并经过30余次的现场试验,最终总结出“分步注浆+实时监测”施工方法,将现场施工沉降量控制在3mm以内,并且节约200余万元资金,有效保障了现场施工作业安全。

2.竞赛式技能提升

施工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国有企业团组织通过组织“技能大赛”等活动,打造“层级递进”的竞赛体系。在施工项目执行过程中开展“每日一练、每周一赛”活动,如钢筋绑扎速度赛、模板支护精度赛、测量放线比武等,并将竞赛结果和员工日常考核联系起来。国有企业团组织根据企业经营发展需求,每两年组织一次青年职工技能大赛,通过设置盾构操作、桥梁焊接、BIM建模等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竞赛项目,邀请行业专家作为评委,选拔高水平人才,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晋升、培训、薪酬福利调整等联系起来。

3.节点式攻坚行动

施工项目的关键节点(如封顶、贯通、通车)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团组织可围绕这些节点发起“青年突击队”攻坚行动。在行动中实施“三定”机制:定目标,明确突击队在节点攻坚中的具体任务,如“30天完成2000吨钢结构吊装”“提前5 天实现隧道贯通”;定责任,将任务分解到每位队员,签订“攻坚承诺书”;定奖惩,根据节点完成情况,给予“青年攻坚先锋”等荣誉称号,并与项目奖金、评优评先挂钩。

三、贴合青年成长需求,完善“服务赋能”式保障支撑模式

1.技能成长“阶梯式”培养

施工企业技术更新较快,而青年员工对于新技术需求更加迫切,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联合人力资源部、技术部门构建形成“培训+实践+认证”的培养体系。国有企业施工单位新入职员工参与“导师带徒”活动,给每一名青年员工分配技术骨干或核心岗位人员作为导师,再签订培养协议,以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于工作一段时间、具备一定经验的青年员工,组织“跨项目交流”帮助青年员工参与到先进技术、核心以及标杆项目中学习;施工单位技术骨干积极参与“青年科技论坛”“行业前沿峰会”,并且鼓励青年员工申报专利、发表论文,助力企业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转型。

2.生活关怀“暖心式”服务

针对施工企业青年员工生活方面的短板,共青团组织开展“五小”关爱活动:建设“小食堂”,根据项目施工需求适当改善伙食以提高青年员工身体素质;设立“小书屋”,使青年员工精神生活更加丰富;配备“小药箱”,保障青年员工不受疾病困扰;开辟“小球场”,给青年员工提供必要运动场所;搭建“小鹊桥”,解决施工单位青年员工的婚恋难题。

3.职业发展“畅通式”通道

团组织可联合人力资源部建立“青年人才库”,将在技术攻关、岗位竞赛、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青年纳入库中,定期跟踪培养,在项目竞聘、职称评定、外出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推动建立“青年意见直通车”制度,通过定期召开“青年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开展“网上调研”等方式,收集青年员工对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的意见建议,对合理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推动落实。

四、结语

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和生产经营融合,能够充分突出青年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促使青年员工将聪明才智和青春活力用于工作中。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共青团成为促进生产经营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剂”,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西山金信建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