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田埂与窗台之间的执着

采访对象:离石区长治路小学教师薛毓梅

□ 图/文 本报记者 韩笑

记者初见薛毓梅时,她正站在离石区长治路小学三年级(12)班的窗前,目光温柔地落在阳光下朗读的孩子们身上。窗台上的绿萝随风轻摇,恍惚间将时光拉回二十年前——东属巴学校的“土操场”上,一群红脸蛋的孩子围着她,手里攥着沾着泥土的白萝卜,眼神里满是雀跃的期待。

从2005年踏上讲台至今,薛毓梅的身份始终是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从农村砖瓦教室到市区窗明几净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变,但她把每个孩子揣进怀里的坚持,从未改变。

在东属巴小学的十一年,薛毓梅把课堂“种”进了田埂。初教《秋天的图画》时,课本里“金黄的稻海”“火红的高粱”,对常帮家里收庄稼的农村孩子而言,反倒少了几分共鸣。她索性带着孩子们钻进学校后的稻田,让大家蹲在田埂上摸稻穗、闻稻香,把眼前的景致化作笔下的文字。原本最怕写作文的小辉,在作文里写道“我和老师在稻田里找秋天,秋天就藏在稻穗的笑声里”,这句话至今仍工整地抄在薛毓梅教案本的扉页,成了这段乡教时光的珍贵印记。

2017年调至长治路小学后,薛毓梅发现,市区孩子也有自己的成长烦恼。有的孩子周末被五六个补习班占满,有的会因一次成绩差躲进厕所哭,还有像小阳这样的离异家庭孩子,成绩优异却总是沉默。

她在小阳的作文里捕捉到了症结——字里行间满是对母亲陪伴的渴望,那句关于“考第一妈妈才回来”的记述,让她心里一揪。此后,薛毓梅每月特意留小阳在办公室“练字”,实则陪孩子给其母亲打视频电话。从起初的小声询问,到后来主动分享校园趣事,再到小阳母亲常来学校探望,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甚至在班会课上主动表演诗朗诵。

班级里的“悄悄话信箱”,是薛毓梅与孩子们的秘密通道。信箱里藏着孩子们的小烦恼:被家长拿来和别人比较的委屈、写不好作文的焦虑、想念加班爸爸的孤单。每一封,薛毓梅都细细回复,用温柔的文字化解孩子们的不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心事有人倾听。

前年教师节,两份礼物让薛毓梅红了眼眶:农村学生少杰发来一张入伍照,照片里的青年身姿挺拔,附言里写着“您说我像向日葵,现在我要用青春报效祖国”;市区毕业的几个孩子,用零花钱给学弟学妹买了学习用品,还在黑板上留下一行字:“我们是您的小太阳,要一直温暖您”。那一刻她忽然明白,这二十年的教育路从来不是单向付出,孩子们的真心,早已化作最珍贵的回馈。

如今,薛毓梅仍每天早早到校,摸一摸窗台上的绿萝是否缺水,整一整孩子们歪了的课桌;语文课上,她带着孩子们在文字里寻找生活的美好;课后,她耐心听孩子们讲趣事,帮他们解开成长的“小疙瘩”。

有人问她累不累,她笑着说:“累过,也迷茫过,但看见孩子们的笑脸,听见那声‘老师好’,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教育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由无数温暖细节串联而成。薛毓梅用二十年时光证明,只要把爱藏进每一个日常,田埂与窗台之间,就能长出最美的教育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