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 本报记者 张娟娟
初秋的阳光透过吕梁市第五中学的玻璃窗,洒在杨景文的教案上。他小麦色的脸庞在光影里忽明忽暗,透着24年教学生涯沉淀的严谨与庄重。开口交谈时,条理清晰的“一二三四”式应答,更让人感受到这位数学教师的逻辑功底,可深入交谈便会发现,严谨之下,藏着别样的温情。
“杨老师,刘同学发烧了!”三年前那个深夜,宿管的电话让杨景文从床上弹起。推开宿舍门,只见女孩蜷在角落啜泣。“别怕,老师在。”他蹲下身,手背贴了贴孩子的额头,立刻抄起外套裹住她,“走,我们去医院。”
急诊室的灯光下,他攥着缴费单快步穿梭。直到医生说“只是普通感冒”,他才松一口气,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把处方笺捏得皱巴巴。“来,把药喝了。”如今已读高中的刘同学仍清晰记得,那晚杨老师外套上的粉笔灰味,比退烧药更让她安心。
这样“临时爸爸”的角色,他扮演了24年。学生打球崴了脚,他能凭经验判断是否骨折,背着孩子从五楼教室一步步挪到校门口;住校生想家闹情绪,他把自家电话号码设成“心理热线”。“当老师得是多面手,既要懂函数象限,也要读懂孩子为什么皱眉。”
课堂上的他,却是另一番模样。声音洪亮,板书清晰,粉笔“哒哒”敲击黑板,每个步骤都干净利落。“注意,辅助线是破题关键!”学生刘子丹曾是数学“困难户”,却在杨老师的课上找到了信心。“杨老师逻辑清楚,不说废话,而且每个人都感觉被关注到。”曾经数学不及格的她,中考竟考出110分的好成绩。刘子丹的父亲说起这事,言语间满是激动:“能进五中,还遇到杨老师,真是孩子的幸运!”教学成果突出的杨景文,先后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
“立于三尺讲台,以热忱敬业勤耕不辍;面对莘莘学子,以仁爱严管倾囊相授。”这是杨景文深植内心的信念。二十四年如一日,他始终以萤火般的光亮,默默守护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前程。那微光,不夺目,却足够温暖;不喧嚣,却始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