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吕梁武术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 高宇峰

中华武术,不仅是技击之术,更是深植于中华文明土壤中的哲学实践与文化结晶。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将其界定为“以中华文化为理论根基,以技击方法为核心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态”,明确了其作为身体文化的系统性。

武术萌芽于石器时代,历经夏商周三代的孕育,秦汉武备的推动,唐宋武举的激励,至明清蔚为大观。其发展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融战争实践、哲学思辨、养生智慧于一体。尤为重要的是,传统武术与《易经》五行八卦、太极学说具有深层的理论同构性。形意拳讲求五行生克,太极招式蕴含阴阳流转,八卦掌步法依循八卦方位——这些拳种不仅在动作设计上呼应易理,更在修炼过程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同时,武术与古代兵法、兵器使用亦渊源深厚。从《汉书·艺文志》中“兵技巧”一类,到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融拳法于军事训练,都体现出“武艺一体”的传统。许多拳种原为战场搏杀之术,其后逐渐发展为民间传承的体系化身体技术,如枪法、刀术、棍术等,仍保留着明显的军事动作痕迹和战术思维。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步入发展新阶段。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1997年推行《中国武术段位制》,2022年武术成为青奥会正式项目,标志着其国际化与规范化迈出坚实步伐。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员国已达158个,中华武术已成为跨文化对话的重要媒介。

毛泽东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正与武术“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理念相契合。在当代青少年面临“屏幕依赖”“体能下降”的背景下,重倡武术锻炼,不仅关乎体魄强健,更关乎文化认同与精神塑造。

一、武术传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图景

当前武术传承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既受益于政策支持,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机遇看,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21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至2035年全面有效保护非遗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0项武术类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河北、山西等省积极响应对区域拳种开展抢救性保护。山西省已系统保护传统拳种64种,吕梁地区亦有多项拳种被纳入省、市级非遗名录。然而挑战仍不容忽视:传承方式长期依赖“口传心授”,传播效率低、范围窄;拳种传承人普遍年迈,全国主要拳种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人亡技绝”已成为现实风险。此外,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和系统阐释,其与中医、礼仪、易学的深层联系亟须学理梳理与传播推广。

二、吕梁武术:黄土高原上的武魂传奇

吕梁尚武之风源远流长,历史上名将辈出,如狄青、郭子仪、张丛龙、于成龙等,皆为这片土地注入深厚的武术基因。如今,吕梁武术仍呈现出拳种多样、传承有序的蓬勃局面。

(一)地方拳种百花齐放

一是文水长拳(左家拳)作为省级非遗项目,融合少林、峨眉、心意等诸家精髓,其“弹腿”“二十八宿钩”等经典技法,在清代镖行中曾威震江湖,至今仍在孝子渠村等13个传承点薪火相传,延续着百年技艺的生命力。文水绵掌是文水县境内一个优秀拳种,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二是孝义省级非遗秘传64式活步大架太极拳以“柔中寓刚”著称。三是保贤村窝儿拳、白猿通背拳等10余项县市级非遗拳种,汾阳六合拳、临县、离石、方山、交城、柳林等各县(市、区)的地方拳种共同构成吕梁武术百花齐放的生动格局。

(二)传承人物薪火相传

吕梁武术界从不缺乏德艺双馨的传承者:一是王保平先生坚持义务授徒,累计培养出14名二级运动员、5名硕士研究生,其创办的青少年武术培训中心,被授予“吕梁市体育运动学校武术散打基地”。二是张根照老师60年如一日潜心教拳,用毕生精力培育武术人才;离石孙德山、许龙、刘里锁、王润平、雷贵、杨岱则等老拳师,也始终坚守在带徒授艺一线,为吕梁武术事业默默奉献。三是回溯发展历程:80年代,李志强创办的学府武馆、任天山创办的精鹰武馆,以及我创办的凤山武馆。90年代,高全喜创办的黄河武校、王育红创办的文昌武校,还有我创办的北武当文武学校,持续为吕梁武术项目大力开展提供支持,为吕梁武术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政策与社会协同发力

《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将传统体育纳入保护范畴,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拳种抢救与传承人补助;2025年实施的《山西省体育发展条例》要求“学校设立体育教练员岗位”,为武术进校园提供制度支撑。

今年,吕梁市体育局主办,吕梁市武协具体承办的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和武术套路散打裁判员培训班,组织举办了吕梁传统武术展演等活动,吸引超200名武术爱好者参与,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传承格局。在新任吕梁武协主席王晓勇主席的带领下,新一届吕梁市武术协会正以蓬勃姿态推动当地武术事业发展。

三、吕梁武道:破局之路与创新征程

作为吕梁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我深感新时代背景下,武术传承必须在守正创新中寻求突破。当前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吕梁武术的现代转型与深度传承:

其一,将武术纳入中考体育选考项目。借鉴北京、云南等地的改革经验,通过政策引导激发青少年习武热情,配套举办青少年武术散打与套路锦标赛,实现增强体质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其二,启动“吕梁武术名拳挖掘工程”,组织专家团队系统整理形意、太极、通背、左家拳、六合拳等拳种历史、技法与谱系,推进《吕梁武术志》编纂,建立线上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与文化传播。其三,推进《吕梁武术人物志》编写工作,记录传承群体的技艺与精神,留存历史记忆,强化身份认同。其四,加强武术文化研究,尤其要梳理其与中医、周易、礼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传统讲求“拳医融合”“守礼修德”,很多拳种兼具疗愈功能,其训练体系也深刻体现儒家“克己”、道家“养生”和兵家“应变”的哲学思想,应在当代语境中予以重新阐释和活化应用。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武术传承非一人之功,需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

武术同仁应秉持“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在日复一日的技艺打磨中,坚守“武以德立,德为艺先”的古训,让传统拳种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每一位武术人,都应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活力。

吕梁武术的明天,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根脉,以创新之勇开拓未来路径。让我们携手并肩,在挖掘中唤醒武术的历史记忆,在传承中延续中华文明的文化血脉,在创新中书写武术发展的时代华章,共同铸就中华武术的新辉煌!

(作者单位: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