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东社村的红色汇演

□ 李娟娟

图为红色剧目展演现场。 李娟娟 摄

红旗招展处,热血映初心。吕梁山麓的文峪河畔,锣鼓声震碎秋日薄雾。10月1日,交城县西社镇东社村以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汇演,奏响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东征精神的时代强音。

上午8时30分,东社村龙山广场化身“红色剧院”,在数十人组成的锣鼓方阵的磅礴节奏中,汇演正式启幕。《红色娘子军》,用经典舞蹈把革命女性的飒爽英姿“搬”到了东社的舞台上;《四渡赤水出奇兵》,以情景舞蹈还原长征经典战役,让观众仿佛穿越回烽火岁月;歌舞剧《青山忠魂守东社》,更是将节目推向了高潮,舞台上演员们的深情演绎,红色元素贯穿始终。山西省社区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乔贤禄参与的有奖知识问答环节中,将“东社有几处红军东征遗址”等问题融入互动,现场观众争相抢答,在欢笑中把红色知识点刻进心里。

活动现场,30%的游客来自周边县市。“看到情景剧里红军帮助村民的片段,就想起长辈们讲的红军东征的故事,特别受触动。”现场观看的文水县李先生感慨道。晚间的村民自办演出更是点燃了全村热情,歌曲、舞蹈、戏曲等节目轮番登场,村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和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彰显出红色基因在乡村的鲜活传承。

东社的“红”,是刻在血脉里的历史印记。卧龙山脚下,红军东征时期“开仓济贫”的“公聚成”粮店旧址、晋绥骑兵第一师驻地等8处红色遗址散布村落,4处不动产文物静默矗立。“我们守着红色家底,就要让它‘活’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张茂堂表示。为筹备此次汇演,村里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从节目筛选到场地布置,每个环节都紧扣“红色实迹+产业发展”的主线。

近年来,东社村累计投入100余万元,建成红军东征文化广场,设置大卷轴、展示牌等红色宣传设施,系统呈现革命历史,吸引众多党员干部前来观摩学习。村内还新建了小型村史馆,编撰村志,馆中陈列多种红色革命实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提升。去年,“东社古镇历史文化展馆”落成开放,为交城县又增加了一处乡村文化展示场所,展馆占地600平方米,展陈面积340平方米,展出文物、资料400余件。

此外,东社村还高标准打造了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交城县西社镇东社村红军东征广场党性教育实训基地。该基地以“重走红军东征路”为主题,依托村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北部的登山步道相连相通,形成沉浸式红色体验动线。

汇演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东社红色产业的“动态招商书”。“我们要让锣鼓常响、红剧常演!下一步,我们将推动红色剧目向文旅产品转化,计划将《青山忠魂守东社》打造成常态化演出的沉浸式情景剧,游客可化身‘运粮队员’亲身体验剧情。同时,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发‘红星粮票’布艺包、‘赤旗漫卷’剪纸灯等一系列红色文创产品,让红色记忆变得可触摸、可带走、可消费。”张茂堂说。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作为东社村的“掌舵人”,张茂堂厚植人文情怀,弘扬人文精神,立足“人才”做文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于“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为此,他双管齐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坚持以“人才驿站”建设为抓手,一方面,聚焦在外人才最根本、最迫切的实际需求,实施“乡情连线”制度。通过精准对接,为他们提供包括项目咨询、政策解读、家属关怀在内的全方位服务,用暖心服务架起“连心桥”;另一方面,着力搭建“智力反哺”的平台。通过定期举办“人才论坛”、线上征集“金点子”等形式,为在外人才参与家乡建设创造便捷渠道,让他们的智慧和资源能够高效地转化为东社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