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呼唤“工间操”回归职场

□ 张婧怡

近日,临县县委大院出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熟悉的第九套广播体操音乐响起,大家暂时放下手头繁重的工作,起身集中到机关大院里舒展筋骨——这短短十几分钟的工间操,让干部职工在紧张的工作节奏中得到片刻放松,在减轻颈椎、腰椎不适的同时增进了不同部门干部职工的互动交流,成为了机关单位凝聚人心、提振士气的有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15项工作任务,其中就包括:“加强职工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工作方式,丰富职工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职工的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工间操是一项方便、有效、普及的健身活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行工间健身制度。

当下,机关工作人员面临的健康挑战,已从过去的“体力不足”转变为当下的“静态病”与“压力病”。长时间的伏案作业导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普遍化。据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2024年职工体质检测“万里行”典型工种体质状况报告》显示,参测职工超重肥胖比例超半数。因肥胖造成的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工间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应对现代职场健康危机、进行主动性健康管理的“战略性休息”。这十多分钟的暂停,是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缓解精神压力,为身心“充电续能”的科学举措。

如何使工间操焕发生机,真正成为一种内化于心的健康习惯和自发于行的组织文化?首先需要解决参与度问题,从内容设计上贴近职工需求。可以结合不同年龄段、工作性质的特点,开发多样化的操种,比如针对久坐人群的肩颈舒缓操、适合年轻人的活力健身操,融入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项目,让职工有更多选择空间。同时,要打破“走过场”的刻板印象,通过专业教练指导、趣味互动环节提升体验感,比如设置打卡积分、团队竞赛等激励机制,激发大家参与热情。其次,制度保障是关键。机关事业单位可以将工间操纳入日常管理体系,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天10-15分钟不被工作挤占。可以建立场地保障机制,在办公区域附近设置专门的活动空间,配备基础的运动器材,让职工能够方便地参与。此外,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最后,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微信群、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定期推送健康知识,营造“人人参与、主动健身”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