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两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
一则是这样的:王大姐去市区兴南市场买橡胶瓶盖,以备秋后储存西红柿密封用。走过几家商店,都说现在都试用密封袋了,那种橡胶瓶盖淘汰了。王大姐心有不甘,最终还是找到了一家。进了店里,店主忙着招呼别的顾客,让王大姐自己挑选,价格是一元钱六个。王大姐精心挑选了45个,对老板说:“我选好了,一共45个,你算算得付多少钱?”老板走到王大姐面前麻利地算了起来,“一元6个,45个的话算上你7元钱,不过我要数一数瓶盖的数量。”听店主说要数瓶盖,王大姐心里有点纳闷:“这人怎么不相信我呢?这不就几元钱的生意。”店主数了半天朝着王大姐笑了笑说:“对着了,是个很实在的人。”看着王大姐满脸不高兴,店主解释道:“以前顾客来我这儿买瓶盖,总是悄悄地多拿走那几个,你说这东西我们也赚不了几个,让他多拿几个我们还要倒贴,所以还是自己数一数。”
店主连忙向王大姐解释:“大姐,社会需要你这样的人,这样我们的市场更公平,更诚信。”接着又给王大姐多塞了两个橡胶瓶盖。
另一则同样是关于消费的。在市区荣宁市场摆摊卖“串串香”的王二孩夫妇靠诚信在市场上立住了脚。经常来他们店里吃串串的顾客总是说:这对夫妇老实,信得过。“串串香”是论个算的,现在市场上普遍一串五毛钱,但是大部分店主在顾客已经数完后简要进行“复查”,生怕少数。当然店主的用心良苦可以理解,但是给消费者却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王二孩从来不“复查”,这也是他的店顾客多的原因。王二孩说:“大部分消费者不会在这上面作假的,吃多少就是多少,我信得过他们。”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当然这样显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在我们眼皮底下时有发生,但是这却折射出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市场诚信问题。
有人说,市场不诚信了,是因为经济发展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我们设身处地怀想人人诚信、处处诚信的好氛围时,难道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吗,不诚信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结果?
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判!
诚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在市场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失信现象。但从本质上看,不诚信现象并不是市场本身带来的。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是消费者和商家的等价交换。而诚信则是维系这一等价交换行为的基础和纽带,失去这个基础和纽带,交换就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我们的市场也就不公平了,要么是对商家的不公平,要么是非消费者的不公平。
诚信,说白了就是守诺、践约、无欺。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维系市场诚信,让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呢?政府部门监管是首要。随着诚信导致的消费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各部门的专项整治接踵而来,工商、质监、消协执法人员作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者,丝毫不能懈怠,要全身心投入到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的查处之中,不让商家、生产企业有空可钻,缺失诚信、欺骗消费者,失信于市场。当然,再严格的监管与执法,也可能有缝隙与漏洞。加之现阶段工商部门监管手段、监管设备、监管资源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对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经营者、每一种食品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的监管,也给个别食品生产经营者造成了可乘之机。对此,政府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要创新机制、迎合时代,尽量避免诚信。
商家、生产企业诚信是根本。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商品生产、经营者是消费安全、市场公平运营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所言所行任何时候都不应突破道德的底线。生产经营者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受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最终受害的还是自身。
诚信是金。比黄金更宝贵的是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