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新媒体人的成长之路:从试错到精进

□ 本报记者 杜帅

记者 薛志雄 摄

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相比资深一线记者,我的工作场景更多时候是面对闪烁的屏幕。每天清晨,点亮电脑屏幕,便进入了我们的阵地。在这片虚拟阵地上,我经历着一场从新兵到战士的自我革命。这场自我革命,交织着“试错”的迷茫、“缺憾”的警醒,以及“精进”的追求。

试错:勇敢拓展能力边界

七年前,当我初涉新媒体领域时,对它的认知仅停留在“网络发稿”的层面。第一次接到采访任务,同事交给我一个带着手柄、悬浮着的奇怪装置,他告诉我,那叫“云台”,用它拍出来的视频,又顺又稳。那一刻,我清晰地意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我面前打开了大门。面对这扇豁然开启的大门,我内心涌动的更多是迷茫与忐忑。直到今天,我依然记着第一次使用云台时手臂的酸胀感,正是记忆里的酸胀感时刻提醒着我:要想有执剑试炼的底气,就必须弯下腰,从一个勤奋的学徒做起。

自那之后,我收获了很多“工作初体验”。第一次完成图文直播、第一次完成交互式作品、第一次拍摄、第一次尝试剪辑......每一次尝试,都是对新媒体即时、互动、视觉化特性的深入探索。从系列海报到动态海报再到交互式海报,从H5到专题片,再到动画与情景剧,我在不断试错中前行。

然而,并非每次创新都能获得预期反馈。面对不尽如人意的评价,我学会了复盘与反思。这些实践让我逐渐认识到,新媒体的本质,不是工具和技术的堆砌,而是从“记录者”到“引领者”、从“告知者”到“共创者”的思维跃迁。每一次“试错”,都是对传播方向的校准与聆听。

缺憾:坦诚面对,找准方向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开始尝试策划专题与撰写视频脚本,却很快迎来新的挑战——专业能力的“缺憾”。

撰写脚本不同于平面设计类作品,需要非常专业的编导思维,也需要一定的摄影知识。一个完整的视频作品,是文字、镜头、声音、节奏的综合艺术,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九月,我们四个新媒体编辑共创了中秋节题材宣传片《这个“月亮”有点甜》。敲定了脚本后我便充满干劲的扛着相机蹲守在路边,准备收集大量的空镜。有了之前的拍摄经验以及对摄影的憧憬,我对这次的拍摄充满了干劲。但这份干劲很快就被现实浇灭了。

那是一个初秋的正午,夏日的热气还未消散,白花花的日光炙烤着空旷的街道,城市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我第一次独自操作那台看起来无比专业的相机。我该怎么拍,拍什么?我手忙脚乱,面对复杂的按键和参数无所适从。屏幕上的画面,不是过曝成一片惨白,就是昏暗得看不清细节。我徒劳地转动着镜头环,眼前的景象却在模糊与更模糊之间徘徊,始终无法呈现出我心中那个清晰、有力的世界。那个中午,时间仿佛被拉得无比漫长,寂静的城市像一座巨大的舞台,而我,是台上那个唯一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蹩脚的演员。手中的设备,沉重得像一块无法驾驭的顽铁。

我意识到,在策划上的一点灵光,若没有扎实的技术作为根基,便如同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顷刻间就能坍塌。

那坍塌之后呢?坐以待毙吗?不是的。挫败感一方面打击了我的干劲,一方面也滋生出愈挫愈勇的决心。技术是要不断磨练的,思维是要变通的,我从挫败感里快速的回过神来,不会用设备就在网上搜索入门设置,临阵磨枪;找不到合适的画面就变换自己的拍摄视角——比如变换出行方式,步行、公交车、汽车、摩托车,从烈日当空到华灯初上,我固执地切换着观察这座城市的坐标。

当我终于结束这场漫长的探索,疲惫地驾驶着摩托车回家时,毫无预兆地,一朵绚烂的烟花在我头顶轰然绽放。我怔怔的望着夜空,白天所有的焦虑和困顿仿佛都被这声巨响震散了。人们总说烟花易逝是种缺憾,但它最动人的,不正是那燃烧自己、照亮黑夜的毅然决然吗?我们在创作时又何尝不是如此,纵有困难、纵有缺憾,追寻的每一个故事,都凝聚了我们全部的热忱与诚意,并终将找到那个最能照亮人心的、独一无二的视角。

精进:执着追求,挑战可能

新媒体的魅力,在于它永远不是单打独斗的艺术。近两年与团队的几次深度合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当不同的思维交织碰撞时,1+1的力量会远大于2。

一个团队最大的力量,就是没有保留。“头脑风暴”早已成为我们约定俗成的创作仪式,天马行空,畅所欲言,只要是我们能想到的,都会毫无保留得分享给彼此。《我们的节日——端午》短片中“一根绳”的设定就是在我们的群消息里衍生的,最初大家只是提到剪辑转场时可以把和端午有关的绳子重叠在一起,最后“一根绳”却成为贯穿全篇的灵魂。中秋节的短片,我们想以“空壳月饼”为切入点,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如何才能求同存异呢?我们大胆创新,索性把每个人的想法揉在一起,以情景剧的大框架,穿插三个风格迥异的章节,将文化、工艺、情怀全面展现出来。

新媒体作品的创作过程并不轻松,脚本的敲定、演员的出镜、道具的布置、剪辑的节奏、新技术的运用,这些都需要用巨大的时间成本来打磨。一个小小的动画形象,我们用AI技术生成了几十个版本才得到中意的选择;一句短短的台词,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我们重拍了无数次;一个修辞的使用,一帧画面的先后,可能就会让剪辑工作从头再来。但这些都不算什么,我们在创作上有着心照不宣的热情,也有着“精益求精”的执念。

我知道,我们现在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尤其在外出学习,看到顶尖媒体作品后,内心是充满恐慌的。我清晰地看到,自己能力的边界之外,是一片如此广阔而深邃的海洋。但这种恐慌并未让我退缩,就像我们的作品避免不了负面声音一样,我们必须接受,必须面对。因为恐慌,恰是生命向更深处生长的信号。那些顶尖的作品,优质的文案,超凡的技术,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局限,也照出我们的可能。

向上求索,向下扎根,向前奋进,新媒体人从不需要成为“全能选手”,但必须努力向“六边形战士”靠近:在内容深度与传播广度间找到支点,在技术革新与人文温度间保持平衡,在个人成长与团队协作间实现共赢。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成为完美的“六边形战士”,但正是在每一次灵感迸发的瞬间、在每一次对缺憾的填补与突破,在每一次勇敢尝试的试错中——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定义“好故事”的能力。因为最好的故事,从来不在过去的成绩单里,而是永远写在下一个精进的章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