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见,田间地头,鲜红的党旗与金黄的庄稼相互映衬,党员干部挽起裤腿、撸起袖子,和群众一起割谷子、刨土豆、运玉米。这看似寻常的“助秋收”场景,实则是吕梁作风建设最生动的“检验场”——干部作风实不实、亲不亲民,群众的“粮袋子”“心窝子”最清楚。
72岁的脱贫户刘大爷家因子女外出务工,十亩玉米面临收割难题。驻村工作队知道后,当天就组织党员干部帮忙收割,不到两天的时间抢收完毕。“干部来得比亲儿子还及时!”刘大爷的话语道出了群众心声。这样的场景在吕梁并非个例。离石区一乡镇专门对接留守老人、残疾家庭;兴县蔡家崖乡推行“干部包地块”责任制,将帮扶责任落实到具体党员……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帮扶,没有口号式的作秀,只有“哪里需要去哪里”的主动,没有“打卡拍照”的敷衍,只有“汗滴禾下土”的共情。
今年秋季雨水多,不及时抢收直接影响农民收成,吕梁的秋收帮扶之所以能形成常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作风建设抓在了“根”上。近年来,吕梁市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把秋收助农作为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一方面,通过“田间党课”“农民夜校”等形式,推动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沉入一线,在与群众同劳动中重温“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另一方面,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机制,比如临县三交镇将秋收需求纳入“民生台账”,实行“接诉即办”;柳林县石西乡开展“作风大比武”,比谁帮的农户多、谁解决的问题实。这些举措让作风建设从“文件里”走到“田埂上”,从“会议上”落到“汗珠里”。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干部的思想深处。许多一线党员干部坦言:“以前觉得下乡就是‘完成任务’,现在才明白,蹲在地里听群众唠嗑,比坐在办公室看报表更能摸准实情。”在助秋收的过程中,干部们不仅学会了分辨高粱的成熟度、掌握了收割机的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群众的视角看问题——群众需要的不是“走过场”的关心,而是“解难题”的实效;认可的不仅是“干部身份”,更是“贴心亲人”的温度。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而党员干部的作风如何,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助秋收中,党员干部是否真心实意、是否真抓实干,田间地头的泥土和农民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试金石”。以往,个别干部存在“走过场”“摆拍作秀”的形式主义问题,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带着真情、俯下身子,用“实打实”的行动展现优良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