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杨家故里火塘寨(下)

——中阳故城福寿镇(十四)

□ 杨富平

三、寨外居高临下、险象环生、气势逼人的形势,显现着杨家当年的气质和令人敬畏的威风。

作为一个军事堡垒的火塘寨,内部的合理布局和城墙的坚固程度,事关所住官兵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安全,固然重要。然而,城外形势的高低和险要程度,事关所有战事大局的胜败得失,更为关键。纵观火塘寨外的整个地理形势,不仅周围城墙高筑、城垣坚固、牢不可破,而且寨外的形势是深沟绝壁、地势十分险要,确系易守难攻之地。

1、寨门威严。寨子是否坚固,大门最为关键。火塘寨的寨门,初看是由粗糙的石材砌筑而成,非常简单,只不过就是普通的墙体和狭小的门洞而已。但是当你放慢脚步,仔细观察门前和左、右两边的情形,就不难看出当年杨家在修筑大门之时是颇有一番讲究:一是门前狭窄。即距大门口不到4米之外就是无处放脚的悬崖绝壁。二是门左是悬崖。门左边的城墙全部筑在悬崖边的石基之上,墙面与天然悬崖石壁砌筑成为浑然一体的平面,形成了整齐的峭壁。三是右门边是挡墙。门右边依城墙所筑的石墩护墙,一来可使本来就不宽敞的入门道路堵的更窄、更险,二来可以扩大门洞顶端岗楼的面积,以便于卫兵活动拒敌。现在要进入此门,还真有点担惊受怕。试想,当时如果未经得主人准许,有人要由此强行入寨,恐怕只能是死路一条。不是被守候在岗楼上的卫兵用长枪挑下悬崖送死,就是被石雷、滚木三下五除二砸下悬崖一命呜呼。可见,杨家将当初屯兵之时,此地是名为大门,实则又是一道便于军事防守、壁垒森严的险关。

2、山高沟深。远眺火塘寨周围的形势,是一个由长沟深谷周围而突起的悬崖绝壁、城墙高垒的山城。东西两条石沟,即东面是神沟、西面是小姨子沟;南面为数丈悬崖。唯有寨子东南面为50~70度的陡坡,陡坡上有一羊肠小道,当是进入寨中崎岖陡峭、难以爬行、令人望而却步的唯一通道。这显然是既有利于防守又便于进攻的军事地理形势。

3、寨后有寨。和合峁,当地的人们称之为峁寨,是为当时驻守泗水关的领导接待外宾和处理军政要务的重要场所。山后的咽喉之地狐子公式,是为火塘山出脉之处,即由北进入寨的唯一通道。其间蜂腰过峡,宽不到1米,有一夫挡道万夫莫开之险,可以防御北面来犯侵入。和合峁与火塘寨之间,又有30余亩平坦之地和一条长约150米的躺墚,当是整顿部队、训练战马的场地,故名跑马梁,又名练兵场。

濒临悬崖的寨门和崎岖陡峭的入寨道路,寨中开阔的军营场地与寨外的沟谷城壕,无疑会使外敌心惊胆战、毛骨悚然,令僚属感到敬畏。

四、周围山峦叠嶂、河水环绕、峡谷紧逼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杨家具有得天独厚军事优势的防御阵地。

1、相得益彰的十二座山。站在火塘寨内三孔窑洞顶端的北岗楼上四周环视眺望,方圆二十里以内有如群山拱月之形,四海归一之势的群山秀水一览无余,关防堡寨尽收眼底。所谓群山,即远山近山不计其数,四周环绕、罗城密布。其中能与火塘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有十二座山,即四大名山,八座小山。

所谓四大名山,即“元亨利贞”四德山。元,即元昌山,是因位居四山之首而得名。位于崔家会之南,中垣之北,伍家沟之东,刘家沟之西。主峰在今元昌山村以东。山上有一座供奉着真武大帝、龙王和显圣应雨大王的古庙,庙院有参天古柏两株,庙南有供奉着风神和黑龙王的两个岩洞,名曰风洞、雨洞。其间可容兵员百余人。素有“古木参天,洞通四海”之称,是抗击外部势力侵入的第一军事防御基地。

亨,即佘亨公式,又名天汉山,俗称主天山,因位居第二得名。位于于家沟村东南,孟家岭村西北。东侧有洞,名曰洞子崖,可供200人容身。为主客沟通、万事亨通的嘉会之所。讲述枭雄争帝、外敌入侵的五代时期,百姓受着内忧外患双重涂炭,及宋代杨宗保、杨宗英的故事的著名传统评书《天汉山》即因此山而名。《赵匡胤演义》第25回“天汉山继亮中计,佘塘关继业迎亲”中的天汉山就是这里。

利,即天龙山,位于今刘家山村北。引“利”是“保合太和”之意,以求和谐,又名利龙山。山上古时建有龙王庙,山下沟掌中有一石洞,俗名仙洞,具有口小肚大的显著特征,可供百余人藏身。在抗日战争时期,凡日本人来安、刘家山村扫荡,两村的人们就曾藏身洞中,躲避劫难。

贞,即石楼山,又名正(贞)德山、佘龙山。石楼山,俗传为二郎撵太阳时所担之山而放于此地。因其山峰层叠酷似楼房而得名。正德山,取“贞”为正之意,又因排列为四,故名正德。另一版本,传说古代山顶上曾有100亩塬地,由公式头村张正德耕种,为使山高旱作得以丰收,他便向天祷告:“若能保佑丰收,将在此建龙王庙供奉”。结果真的得到好收成,于是山顶上起了龙王庙。由于该庙自建以来有求必应,周围十里八村连年丰收,后来当地的人们就称之为正德山。

佘龙山,因在五代十国时期,佘令公及其子佘龙曾镇守于此,故石楼山又名佘龙山。该山的顶端有一石洞,呈口宽而扁平、洞深而掌尖的扁形状,相传是二郎的扁担头插下的担眼。可容300人栖身。

八小山,即卧龙山,位于火塘寨之东的三川河北岸,王家庄村顶;卧虎山,位于三川河南岸,卧虎湾村顶,与火塘寨隔河相望;杨家山,即今沿土坡所依之山,位于卧龙山之东,三川河北岸;柳树公式,位于卧虎湾之东,蔡家沟村之南,与杨家山隔河相望;齐家山,位于卧虎山、鸦沟村之西南,三川河南岸;吴家峁,位于火塘寨之西,泗水关之北,石槽沟之东;虎头峁,位于泗水关南,与吴家峁隔河对峙。

自古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以上四大名山更胜一筹,不仅山高有仙,且有洞,而这些洞,用于军事则可以此屯兵,独占鳌头。加之有八小山能与火塘寨相辅相成,如遇外敌侵入,则可出奇制胜。因此周围的这些大小山头,对于火塘寨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正如诸葛亮《心书·兵机》中所说:“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

2、迂回曲折的三川河流。火塘寨前有川流不息的三川河水环绕而过,其古河道是从王家庄漩涡湾起,南流向今鸦沟村前至石级上入泗水关后西流,环抱着宽阔的福寿镇城区。它的存在对于火塘寨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对此,古来就有“隔河不算近”、“隔河千里远”和“水火无情”之说。为什么?就因为它会给过往者行动带来诸多不变。特别是在两军阵前它就成为防守一方拒敌的天然屏障。因此,它被军事家称之为护城河。定义为“天险”。可见,三川河无疑是守卫火塘寨的护寨河。

3、如钳紧咬的三川河峡谷。火塘寨前,东起崔家会后的汉河峁,西至龙门会前的龙门口三十余里均为峡谷地段,其间由南北两山对峙而形成如钳紧咬的狭窄隘口有汉河峁隘口、龙壁嘴隘口、上白霜隘口、泗水关隘口、虎头峁隘口、龙门隘口等六处。凡隘口之处除了河道占用宽度之外,其岸边面积几乎所剩无几,自然成为峡谷中的咽喉。

4、戒备森严的军事实施。火塘寨前从崔家会到龙门会的三十里内共置有七关、七寨、十一公式。七关,即以位于火塘寨西500米处泗水关为主的天井关、白霜关、鬼门关、龙门关,虎头峁关,吴家峁关。七寨,即以火塘寨为核心的凤凰寨、双凤寨、后佘家寨,孟家寨、五郎堡、七郎堡、王家堡,龙门寨。十一公式,即以杨家的家霸公式为主的阎王公式、引死公式、朱砂洞、乔家公式、公式蛾公式、石门公式、阳崖公式、漩涡公式、后底公式、龙门公式等。共计关、公式、堡寨25处。成为五里一关一寨,三里一公式,戒备森严的军事阵地。真正形成了官道上关口无懈可击,民道上军公式重门击柝,山头上堡寨森严壁垒,易于防守的重公式叠户。

五、火塘寨的地位。

1、由于火塘寨位于中阳故城福寿镇旁,所以就应该为县级官寨,是相当于今天的县人武部。2、由于在残唐五代时期,各地藩镇割据,拥兵自重的形势所逼,人们为了安身立命、不受欺辱,所以中阳故城周围包括离石、定胡在内三个县的关公式、堡寨首领便自觉地强强联合,结为休戚与共的军事联盟,成立火山军,推选杨衮为火山王,自然火塘寨就成为当地的政治、军事武装集团的首脑机关、指挥中心。显然其地位超过了县级。3、就守卫北汉国刘崇政权的“泗水关都城”而言,既然行使卫戍区的军事职能,其地位就应该是相当于州、或州以上的节度使(省)或者副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