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

杨春秀: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 文/图 本报记者 曹永亮 本报通讯员 薛振华

图为杨春秀

杨春秀今年88岁,孝义人。1949年太原解放后,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65军194师580团,当了团部的电话兵。同年,从太原出发,徒步行军到了晋南河津县,从禹门口渡黄河过了陕西。部队的任务一是解放西北五省(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二是打土匪;三是开荒种地。他们开到陕、宁分界线的花果山水帘洞(历史上穆桂英大战穆柯寨,杨六郎镇守三关口的地方),先后和国民党胡宗南、马鸿奎、马步芳的军队连续打了好几个漂亮战,解放了兰州后,部队开到宁夏固原留排山花家岭开了荒。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部队奉命由陕西乘火车到了徐州,休息了七八天,又从徐州开到辽宁本溪,收了手电筒,把列宁服剪下口子,发了饼干和肉干,从本溪到达了丹东市,利用晚间夜黑过了鸭绿江。过了江就是朝鲜的新义州。抬头远望,一片苍凉残酷景象,整座城市炸成平地、废墟,只剩一座小楼还是顶子被炸塌,能看见太阳。部队向临晋江前线徒步进发,几个月不能脱衣服睡,累了在路边歇一歇继续走。过了临晋江到了最前线,他们白天钻在防空洞里,躲避敌人的空袭,晚间利用夜色歼灭敌人。战斗没有前方和后方,有时敌人的飞机在头顶上盘旋。敌机很猖狂,即使发现了一个人也要轰炸。他的班长刘培文和副班长就是在洞口被炸死的。

电话兵的任务是战斗打到哪里,电话线接到哪里,要保证战场上和指挥所的通讯畅通。炮弹炸断了线,马上要接起来。他们和团里的作战参谋、电话兵、观察所的观察员,三个人经常配合在一起。过了临晋江后,头一次就给尖刀连和尖刀排架设电话线,一个电话兵正爬上杆子接线,给炮弹炸死掉下来。有一次,他架线时,被敌人的汽油弹炸伤了腿,两只小腿上炸下20多个眼子,鲜血直流,钻心地疼。部队把他送回国内四平市梨树县的陆军医院救治。伤好后他又回到朝鲜前线。直到如今,杨老的两只腿上还有许多黄豆大的白点。

朝鲜第五次战役打响后,由于敌人识破了我军的意图,每天有数十架飞机进行狂轰滥炸。部队的战线拉得太长,加之后勤跟不上,给养不能及时供应,支持不住很快撤退到了后方。回来后才知道,杨老的的连长和指导员都被牺牲了。说到这里,杨老顿时热泪盈眶,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后来杨老的部队开到龙虎山,距离谈判地点不远,黑夜能望到“板门店”大门上挂的红灯笼和地下明晃晃的探照灯。在谈判未成功前,部队在山上打,他们在山下谈。你谈你的,我打我的,互不干扰。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杨老回到河北省张家口。退伍时,每人发给了200元的安家费。回到孝义后,当了兑镇公社吃代购代销粮的电话线务员。现在,市民政局给他每月发1200元的补助金(以季度下发)。他说:“我有3个儿子3个女儿,7个孙子。人丁兴旺,子孝孙贤,不缺吃不缺穿,生活过得很美满”。

翻看部队当年给杨老的《鉴定表》,上面给了杨老这样的评价: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肯干;作风正派,善于团结同志;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听指挥;战斗顽强,能圆满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