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

康孝文:

军旅生涯影响一生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康孝文和孙子

“那时条件差,照片不多。”康孝文把自己当兵时仅有的三、四张照片翻出来给记者看。康孝文曾是一个开汽车的老兵,59岁的他已退伍多年,但现在联系最紧密的还是战友。19岁当兵,在部队待了5年,开了5年的汽车。回想当兵日子的点点滴滴,康孝文说并不后悔,他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献给了自己深爱的国家。现在每天逗完孙子,没事就和南京的战友、柳林的战友微信上聊聊天,侃着五湖四海的事,晚上睡觉闭上眼,战友年轻时的身影又都浮现在脑海里。

为填饱肚子当了兵

“咱们柳林那时是贫困县,没有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康孝文出生在柳林县柳林镇的一个小村子,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家里人多,一家老小都吃不饱饭。小时候就听说解放军挺好,对百姓挺和善,到了部队上可以吃饱饭。打那起,他就羡慕上了那些穿绿色军装扎武装带的解放军,当兵至少能吃饱饭。

因为家里穷,为了顾及弟弟妹妹上学,康孝文没怎么读书就正式下地干活。到19岁那年,县里人武部来招兵,他就踊跃报名参军。离开家时,还有点伤感,想念家人,不过思念的痛苦很快就被能吃饱所取代,在进入部队后,他每天都能吃饱,而且每月可以领到6元的津贴。

“新兵连的生活是难以忘却的,那种生活既新鲜又紧张。”康孝文说,那时他们新兵刚到部队就怕夜间紧急集合,本来站了一天的军姿和队列行走,晚上睡觉时累得筋疲力尽正处在深度睡眠,一声哨响就会把自己从梦中惊醒,那时听到这种急促的哨声很发慌,往往愣上几秒不知道先该干什么。后来,成了老兵,夜间紧急集合课目成了家常便饭,对打背包也不畏惧了,因为那些都习以为常。

当兵的生涯影响我一生

“那时当兵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哪里需要就到那里去。”康孝文说,他是南空工程兵机运大队汽车运输一连的兵,那时他们的部队经常去南京、安徽安庆修整机场,完了还去安徽为老百姓拉毛竹盖房子。

“1981年,长江发洪水,安庆的4号码头往城里灌水,去救援时,许多老百姓在家里都是坐在木盆子里。我们汽运一连的战士们拉着沙袋不分白昼黑夜不断在码头上堵着口子,直到把长江水堵在外面流入大海。”当兵时很辛苦,但很知足,因为百姓需要自己。

1983年,部队裁军,康孝文也退役回到了老家,但是在部队上学到的开车技术,成为他此后生活的一项技能和生存本领。

“那时咱们柳林车不多,会开车的人也不多,我退役后换了十几个地方工作,但是每一项工作都是开车,当兵的生涯影响我一生。”退役后,凭借着在部队上学到的开车技术,康孝文不再为生活、生存发愁,很多地方都需要开车的人,哪里工资高,他就走到哪里,养家糊口根本没问题,他家也成为村里90年代为数不多的殷实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