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生 活

专家观点

家长应了解孩子心理和动机为网络消费行为制定规则

“对于如何看待孩子在网络上消费,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动机。”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当孩子完成一笔交易,他能感受到对财产的一种掌控,从中获得一种成人感。

“除此之外,消费本身也是缓解人们焦虑的重要手段。这往往是成人消费的一个最大动机,但很多人忽略了它对于孩子其实也有同样的作用。”宗春山认为,当孩子的学习压力过大,或者遇到什么不如意,他会从购买行为当中无意识地获得一种回报感,从而排解掉自身的焦虑。

“还有一点,就是孩子对于成年人网络消费行为的效仿。”宗春山表示,现在的很多家庭,一天到晚不断会有快递把商品送到家中来,大人收到货时表现出的满足和快乐,会无形中影响到孩子,这也会促使孩子去学习大人的这种网购行为。再加上孩子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网络消费因此很容易发生。

在宗春山看来,过去没有网络消费时,人们买东西要从家去商场,消费的冲动可能在去的路上就会慢慢降下来,甚至可能中止。但如今的网络消费门槛很低,动动手指钱就付出去了,也就不会有冷静的过程,这也导致很多时候人们买来东西发现其实用不上。

发生这种浪费时,大人可能会反思之前的消费行为,但孩子一般只会沉浸在购买成功时的那种即刻满足感。“这就给家长提出一个要求,要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尤其是要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举例来说,当孩子有购买的冲动时,父母可以提前确认这是不是他必需的东西。如果不是必需,孩子又坚持要买,那能不能让孩子在家里打打工,做做家务,用劳动的手段来交换?或者能不能提议家长出一部分钱,孩子从自己的零花钱中也拿一部分?”宗春山认为,不论是什么办法,目的都是让孩子了解,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是需要过程的,而不是想要什么,张张嘴家长就会满足。

对于是否该让孩子进行网络消费,宗春山表示,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家长不可能把孩子限制在一个真空环境里,因此肯定要允许孩子进行网络消费,但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情况来制定不同的规则,把消费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比如我一个月给你100块钱,你要告诉我这100块钱花在哪了。如果你花得不好,我得考虑下个月还要不要继续给你,如果你花得好,或者你学会攒钱了,我可能还会多奖励你。”

宗春山认为,家长应该把家里的财务状况向孩子公开透明,并且告知家庭消费计划。让孩子知道每年每月花了多少,都花在了哪里,这其实也是一种财商培养。“为什么有些家境不好的孩子还会偷家里的钱去花,去给网络主播几万几万地打赏,很可能父母就没有告诉过孩子我们每月挣多少钱,孩子也体会不到家庭的难处,他没有概念。”

宗春山表示,遇到孩子偷用家长账户在网上花钱的问题,有些家长只关注盗用的“果”,也就只会用加密账户等措施来弥补,但往往会忽略造成孩子这种行为的“因”。“这就要谈到之前说的消费心理,孩子是不是压力过大?孩子是不是因为平时在家里就没有平等表达需求的途径,导致只能走这种极端方式?这背后都是家庭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