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岁的小光,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写完作业后玩手游的时间。身边一起玩游戏的同学并不少,小光除了和大家一起讨论游戏技巧,有时还会互相询问“氪了多少金”。
小光所说的“氪金”,是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新词,指的是在网络游戏中消费。小光自己是个“月卡党”,每月花30元左右,还有的同学每月花100元上下。至于为什么要花钱,小光倒是非常直白:“不花钱基本玩不下去,或者要花很长的时间,我又没有那么多时间。”
对于儿子在游戏里花钱的行为,爸爸刘辉平时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每个月给他的零花钱就那么多,至于他想买什么,把钱花在哪,我就不太管了。”不过刘辉也承认,自从儿子开始玩上了手游,连过去嚷着要的玩具都不怎么看得上了。相比之下,儿子更喜欢买游戏里的新道具。
“现在孩子在网上花钱是很难禁止的,如果你管得太严,说不准会有反效果。”刘辉表示,自己小的时候还偷拿过家里的钱买东西,就是因为当初家长零花钱管得太紧。有了以前的教训,他希望在消费方面能给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自由。“偶尔我会问问他最近都买了啥,也知道他还是有自己的消费规划的,就不过多干涉了。”
相比刘辉的宽松管理,祝静对于孩子网络消费的态度明显要谨慎得多。女儿小雯暑假后上五年级,祝静表示,自己从来都没给孩子的手机打过钱,也不允许孩子用父母的手机在网上花钱,尤其是不准网购。
在祝静看来,网络消费本质上是一些数字的交换,没有真实感,孩子很难对花了多少钱有明确的概念。而且购物网站信息量太大,她也担心孩子受到冲击。现在,如果孩子想要买什么东西,祝静仍然会用最传统的办法,带孩子到实体店去挑。
之所以对网购如此戒备,祝静坦言,还是对孩子的自控力没信心。“平时大人网购都刹不住闸,孩子怎么能控制得住?”至于什么时候会放开孩子的网络消费,祝静表示还没有完全想好,“到了高中应该可以,初中可能看情况,小学阶段肯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