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读书人,都以中举做官为荣,都要谨遵朝廷法令。于成龙的读书学习,自然也要遵循当时的常规和习惯。而明朝的学校教育,也是很有特色的。它并不是要培养思想家、艺术家或学者,而是为政府培养“后备干部”,也就是培养“儒家文化型的行政管理人才”。后世经常批评明清时代的“八股取士”政策,认为是禁锢思想。其实要从“培养干部”的角度来考虑,也就无可厚非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学生们的功课。
在“社学”(童生)时期,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主要目的是识字。再就是朱熹的《小学》,程端礼、程若庸的《性理字训》,这部分内容与程朱理学有关,也属于基础的启蒙读物。程度稍高一点后,要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背诵抄写,识字练字,顺便灌输儒家的理念。还有一部分,属于明朝的特别教材,如《大明律令》《御制大诰》《孝顺事实》及陈选所著的《小学集注》等书。另外,也要学习作诗,
从对联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这个时期,用我们后世习惯的话说,就是读私塾、家馆等。学好了,要应童子试,考取生员(秀才)身份。考上生员(秀才)之后,要进入“儒学”,就是府、州、县设立的官方学校学习,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儒家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要选择其中一部学习,将来科举时要考的,但只学一部经也就够了,不用全学。历史,要诵读《二十一史》和朱熹的《通鉴纲目》。法律,主要是学习《大明律》。诰,要学习明朝皇帝颁发的《大诰》《大诰续编》与《大诰三编》,内容主要是朱元璋的办案记录,警戒官民奉公守法。
于成龙少年时代的读书学习,据记载主要是由父亲于时煌教导的。后世还流传了他的几则学习趣事,能反映出于成龙不平凡的心胸和才气。
第一件事,于时煌要求于成龙兄弟大量读书,经史子集各种书都要读。终于有一天,于成龙读够了,不耐烦了,他把书一合,大声对父亲说:“经史子集千本万卷,无非四字而已!”
于时煌吃了一惊,连忙问道:“是哪四个字?”
于成龙胸有成竹一本正经地说:“仁义礼智!”
于时煌本来是要责罚于成龙的,听了这四个字,反倒没了脾气,叹服不已。
于成龙所说的“仁义礼智”四个字,全面地讲,应该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也就是儒家提倡的“五常”。经史子集包含极广,除了正统的儒家思想,还有诸子百家的内容,绝非“五常”所能概括。于成龙这么说,反映出他的价值取向。
第二件事,于成龙有一次读李白的诗作《嘲鲁儒》: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不由地感慨万端,拍案而起,说:“学者要识得道理,从头做去,诵咏呻吟,有何用哉?”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于成龙不喜欢做纯粹的学者才子,而想致力于实际生活的学问,注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要能办大事才行。这种想法,和于成龙日后的做官处世风格,是十分一致的。
第三件事,于成龙曾经研习程朱理学,最后也总结了简单的四个字——“天理良心”。程朱理学的内容当然是十分复杂的,一代一代的理学家们刻苦学习研究,探索实践,不断发展,尚不能穷其究竟。于成龙把这些高深学问归纳为“天理良心”四个字,则反映出他驭繁于简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