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汽 车

拿不到的“准生证”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代工模式持有争议。“将至关重要的制造环节假手于人,车企会相对丧失一部分竞争力,未来很可能会受制于人。”J.D.POWER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梅松林坦言。

而之所以选择代工模式,其实很大程度源于生产资质的困扰。造车新势力普遍已经走到了量产的关口,要跨过这一关口、按时交付首先就要解决“准生证”的问题。但自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在为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出第15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之后,似乎在生产资质审批上按下暂停键,至今还未有第16家获批企业出炉。已获得准生证的15家车企里并没有造车新势力的身影。年初,曾传言发改委重启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审核,不过发改委随后否认了这一传言。

“从新能源汽车规划层面来看,已获批的15家企业的产能超过了117万辆,紧急‘刹车’是为了防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是在修改准入准则,提高准入门槛。何时恢复生产资质的审批工作还不能断言。”王秉刚分析说。

“造车新势力没有一家拿下生产资质,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缺少稳定性,可供测试的车型刚推出;另一方面,其工厂基本处于刚刚投入建设阶段,依靠融资推进项目进展的资金投入能力到底如何也是未知数。”一位汽车行业资深投资人说。

实际上,在业内人士看来,代工模式是造车新势力进入市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要完善自建工厂和争取拿到生产资质。代工+自建工厂“两条腿走路”才是保证未来发展、拥有竞争力的关键。据了解,蔚来汽车、威马汽车、电咖汽车、小鹏汽车、新特汽车等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自建工厂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