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孝义大地,金风送爽,丹桂飘香。近日,我在家中闲着无事干,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来,即是想看看自创刊以来的《孝义风采》。当我打开书柜时,眼前是一排排、齐刷刷,装订完好的几十大本“风采”合订本。
我手不失卷,迫不及待地一本一本取出来,堆放到书桌上,然后反复阅读着(14年来没有短缺一期)各期的目录。从目录中看出每个栏目都非常经典。有时代特徵,言简意深,典雅新颖的特色。我越读越有味道,越看越有兴趣。
在众多的栏目中,一是有反映“人物”方面的。如:“人物写真”、“名人春秋”、“教育先贤”、“教师楷模”、“金色年华”、“新人新作”、“企业家写生”、“党员风采”、“缅怀故人”等。二是有反映“时事”方面的。如:“改革开放”、“时事要闻”、“时政要览”、“今日孝义”、“孝河通讯”、“农村面貌”、“一村一品”、“乡镇巡礼”、“党建专栏”等。三是反映“历史”题材的有“革命回忆”、“胜溪沧桑”、“珍闻轶事“、“古今实话”、“历史辉煌”、“史海勾沉”、“往事慢忆”、“激情岁月”、“历史瞬间”等。四是文化和旅游方面,有“文化古迹”、“文苑选粹”、“旅游天地”、“文化旅游”、“乡友文苑”、“名胜景观”、“民情风俗”、“戏剧新作”、“曲苑大观”、“书画撷英”、“艺海探幽”等。五是“评论”方面有“乡镇论坛”、“国学论坛”、“党史研究”、“书刊论坛”、“高端声音”、“文艺人才点评”等。六是其它方面有“学习笔记”、“民间故事”、“情深意厚”、“编读往来”、“特别推荐”、“新书推荐”等等。从以上这些经典的栏目和丰富的内容中,可以真切地反映出当年制定的“写孝义人、话孝义事、抒孝义情、倡孝义风”的办刊宗旨。它弘扬主旋律、记录新时代、凝聚正能量,是一个很有新闻性、地域性、古典性、文化性、知识性的极好刊物。
下面请看一组大数据吧。从2004年创办《孝义风采》以来,到2018年整整14个年头。共出刊《孝义风采》116期(其中“风采”78期,专集38期)。每期平均有10余个栏目出现,先后有各种栏目66个。共有7540余个页码;刊登大小文章15080余篇,总计9604000余字;另有彩页581页,刊登彩色照片6100余张,还有《历史瞬间》,刊出孝义老照片680余张。诚然,这是一组多么惊人的数据啊!
从以上这些浩瀚而巨大的数据中,足以看出坚持14年办“风采”的三位同志(陈守钦、梁镇川、左晓琼)的可贵精神。这里凝聚着他们的无限心血和汗水,饱含着他们无私奉献的精气神。
一般说,要办好这样一个刊物,至少需要5、6个人。何况他们一个已过耄耋,一个已愈7旬,一个是有孩子的妈妈呢。他们能够支撑14年,且能把期期“风采”办得那么精彩,这确实是个奇迹!这是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耕耘不息的丰硕成果。
先说说老陈吧。他在10年前就动过肝脏手术。但他毫无惧色,全然不当回事。每天骑一辆半新不旧的“飞鸽牌”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走大街,穿背巷,上下班、去来访、从来没过过一个星期天,从来没说过一声苦和累。就是他前年病重,住进孝义人民医院,躺在病榻上还在审稿子。住院不足半月,就突然撒手人寰,命归西天了。你说,世界上那有这样好的人哪!
梁镇川退休前在吕梁地区宣传、文化部门任职。且有一定的文化水准,是吕梁人民艺术家。回孝义后成了个大红人。什么“戏曲比赛当评委”、“书刊论坛要发言”、“道德讲堂作演讲”等等都少不了他。有空儿他还要写文章吟诗赋。他是《孝义风采》创刊以来的主编,每期的数十篇文稿,都要他过目、修改和定稿。有时他还要写“风采”的《刊首语》,真是忙得不亦乐乎。有一次我到了他家,见他得了重感冒,但他仍然拖着病体,伏案改稿。我很受感动。
左晓琼的男人经常工作不在家。家里的一切事情她全包啦。做茶打饭,洗糟换水,接送孩子上学,每天还要给孩子到“康明眼科诊所”校正眼。“风采”的不少稿子和照片,都要她用电脑接收回来再发出去。她到汾阳校稿时,经常要把孩子送到孩子的农村姥姥家。“风采”发行总数3000册。每期回来的前几天,她都要把全国的单位、地址、数数打印出来,到“风采”印出后,她更是个忙人。按地址、单位、个人,一捆一捆地打包,一托一托的装信封,及时寄到北京、太原、大同、呼和浩特、吕梁市的发行联络站。给上海、广州、甘肃、宁夏、内蒙、新疆等地的个户寄出去。然后把本市各乡镇、社区、 机关等单位和各户,一本一本贴上姓名标签,通知给各家来人领走。冬去春来,期期如此。
14年来他们两老一小,劳心费苦,熬过了5000多个日日夜夜,把《孝义风采》办成全国一流的优秀期刊。且有了较高的信誉度和知名度。“风采”是向全国孝义籍老乡,亮出的一张靓丽名片,令数以千计的孝义老乡,赞叹不已。
以上三位的感人事迹,是大家公认的“风采”精神。我们要把这种可贵精神学习弘扬传承下去。让《孝义风采》这朵绚烂的香花,永远盛开,开得更加鲜艳夺目。